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3万亩塘蟹如何变了“身价”?

交汇点讯 在国内著名蟹种基地启东市,蟹农们迎合市场需求,3万亩蟹塘在“六变”中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 11月11日7时许,启东市寅阳镇龙泰蟹苗基地,空气中又飘出阵阵河蟹蒸煮后特别的清香味。16个来自周边村庄的农妇,又纷纷赶来从煮熟“小老蟹”中提取蟹黄(肉)。叽叽喳喳中,欢笑声在洁净的加工车间回响。

初冬蟹塘一景。姜斌摄

“剥蟹黄,天天挣‘外快’,一个月下来,人均四五千元进账。”对着附近养蟹户们陆续送来的一包包原料“小老蟹”和忙碌劳作的工人,基地老板徐辉介绍,昔日“低值蟹”,今成香饽饽,一条产业链上,蟹农、务工乡亲、蟹黄需求及加工企业各方共赢。

“小老蟹”,为当地扣蟹(一龄蟹种)培育中产生的性早熟蟹,占比约10%,其中一半为母蟹,亩产约25斤。3年前,这些长不大、个头小的低值蟹单价仅三四元。“只因徐辉与惠萍镇刘洪开发了热销的‘蟹黄(肉)’产品,现今母‘小老蟹’单价已猛涨至23元甚至更高,且近乎100%被‘一网打尽’。”陪同采访的镇退休干部、“全国最美渔技员”薛卫生述说。

早春取捕扣蟹。姜斌摄

“全市3万亩扣蟹塘,因‘小老蟹’变宝,蟹农亩均多增收超500元,总额1500万元。从事加工提取蟹黄(肉)的乡亲,单季获工资总收入也要有100多万元。”就此话题,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强回应,“皆因迎合了市场需求,小扣蟹演变大产业,显现愈显生机市场活力。”

待售优质蟹种。姜斌摄

“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蟹农顺势而变,商机陡增,收获多多。”李国强介绍,除“小毛蟹”身价之变,以及早些年的生态养殖模式之变,启东扣蟹产业近年来的另外“五大变”,亦同样精彩,彰显地方特色农产品应“市”而变巨大魅力。而作为该市扣蟹产业“六变”领军人物,徐辉及其他能人所经历的,正是其缩影与写照。

品质之“变”,这些年里,信奉品质立业的徐辉、张倪生、施勤立等本土扣蟹业大佬,纷纷联手省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机构,传承建立起总面积1000多亩的纯正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繁育基地,在政府助推下,该市扣蟹良种普及率连年提升至2020年以来的100%。品质之变,夯实当地产业根基,优质蟹种享誉国内河蟹主产区。

工人剥取蟹黄。姜斌摄

规格之“变”。始于2021年,徐辉开发适合西北地区大型水库、湖泊环境,两年生长周期的“豆蟹”(早期培育的小规格扣蟹)新品种,今年总销量已达14万斤。无独有偶,养殖大户刘洪填补成蟹养殖户“补苗”市场空白,将本土沟河水塘培育的大规格扣蟹源源外销,今年销量超40万斤。

专家池塘会诊。姜斌摄

模式之“变”。近年来,国内重点河蟹产区盛行公母分区域养殖、提前上市“六月黄”半成品公蟹,分时段捕捞成品河蟹。蟹种分公母销售,售价能增一成,带动万千乡亲拣蟹增收。薛卫生介绍:“去年全市产出1400多万斤商品扣蟹,分拣率超六成,仅增加乡亲就业收入就有500多万元。”

销量之“变”。国内河蟹主产区养殖模式的转变、上市时间的拉长,大幅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效益,亦增加了对优质蟹种的需求量。徐辉告诉记者:“蟹区提前上市‘六月黄’河蟹,增加约10%的用种量;公母区分养殖,母蟹蟹种投放量增幅达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启东扣蟹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且价格坚挺,产业越发红火势为必然。

效益之“变”。“蟹种产业迎合市场,品牌更响、竞争力更强,最终体现于效益更高、产业链更牢固。”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提供数据:去年,全市扣蟹总产值突破3.5亿元,亩均接近1.2万元,同比效益增幅达10%,通过蟹种取捕、分拣、装运,以及日常用工和支付蟹塘流转金,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总额超3500万元,同比猛增两成。

通讯员 姜斌 杨有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