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质在于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更显宽广的视野、更为丰富的载体、更有引力的形式、更具发展的平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为各个专业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动力。在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激励人民砥砺奋进的内生动力。工匠精神蕴含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与“大思政课”教育本质相契合,两者形成内在统一。
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价值
坚定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强调专注与执着,它突出的既是大国工匠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也是他们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奋斗热情。在“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做到有理想、敢担当。
提升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是大国工匠就业观和劳动观的核心凝练,其与思政教学内容、环节的深度结合,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无论是在科技前沿还是传统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展现出更高的专业水准,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发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一方面强调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鼓励在生产实践中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激发创造潜能、提升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复合型人才。
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问题
推动工匠精神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深入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部分高校已开展相应探索,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学生群体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偏差。当下,部分学生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追求即刻的表现与成就感,而忽视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耐心、专注以及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难以深刻领会并接纳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个人兴趣及职业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工匠精神得以真正内化于心,成为学生主动追求的价值导向,是当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整合难度大。工匠精神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产业,其讲授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案例。有效整合并筛选出适宜于思政课教学的资源,是一项重大挑战。此外,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的壁垒尚未完全消除,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理解和传授工匠精神时,因受限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教学经验,难以通过传统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共鸣,进而影响了工匠精神在思政课程中的融入效果。
氛围营造缺失。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仅需要依托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还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应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让课程内容贴近实际,结合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同时,家庭、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面也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仍侧重于学术氛围的营造,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推广不够深入,难以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融入途径单一。部分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仅停留在简单讲授工匠精神的概念、价值,忽视了对于融入途径的拓展优化。这种单一的融入途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依托多样的学生社团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省、自悟、自洽,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生活。
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路径
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有效指引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价值导向,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的热情,不断涵养优秀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注顶层设计,健全思政培育机制。高校应切实围绕思政课程的育人核心目标,在教改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积极拓宽育人广度及深度。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培育机制,积极调动各项资源,逐步形成条理清晰、层级递进的建设方案,探索外部“助力”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热爱。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阶段性评估学生感知表现,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持续改进培育机制。
深挖内涵价值,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更是对人生哲学、职业态度乃至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深刻体现。这种精神与“大思政课”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应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内涵,开设主题课程,增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章节内容,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形成完整的授课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教师和教辅管理人员是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成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培训和管理,通过举办专题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在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依托思政教研团队、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平台,细化打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内容,为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思政育人维度。高校依托线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及线上数字化思政教育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与情感认同。巧用“外力”,深入挖掘合作企业的工匠事迹,建设思政教育共享资源库,实现育人资源精准化、精细化供给。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鼓励师生围绕工匠精神创作微电影、短视频,以可视化、沉浸式的教育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
强化实践育人,打造思政育人品牌。高校应切实推进工匠精神育人品牌建设,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扎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书斋、服务社会、了解时代,在活动中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探索高校思政工作与“校社衔接”“校企合作”的互动发展新模式,邀请企业工匠走进思政课堂,分享成长经验和奋斗事迹,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尝试将现代戏剧教育“演观评”体系引入工匠精神主题教育中,创作符合青年学生审美意趣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引领广大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周 鹏(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托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视域下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研究”〈JCXM-B-20231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