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 落叶如何化身为文化遗产的“养料”?“故宫零废弃”打造冬日“绿色景观”

入冬的北京,满城金黄,落叶扑簌簌地洒满街头。走进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便可看到一处别具匠心的“故宫零废弃”生态堆肥花坛。这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收集着故宫中的落叶与枯枝等园林废弃物,通过堆肥发酵生成有机肥料,又回归故宫土壤,滋养着这座“绿”意盎然的古老宫殿。

在故宫,“零废弃”不仅是运营管理措施,更是文创灵感的来源。故宫文创商店和线上购物网站提供用废弃树叶和枯枝发酵制作的“松福”手环、32个苹果残渣制作的龙纹手机包、9个回收塑料瓶制成的托特包等环保文创。

这些手工艺品的设计灵感均来源于故宫馆藏文物,如“松福”手环上的松枝图案取自院藏恽寿平的《花卉》册,龙纹图案来自康熙年间的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而特包的“西溪”主题则源于《西溪渔隐图》轴。

故宫博物院将传统文化与环保设计结合,以时尚实用的姿态倡导绿色生活,让游客在购物中感受到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而这一理念延续了中国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例如,馆藏玉雕“桐荫仕女图玉山子”底部刻有“无弃物”,表明此雕件是利用剩料雕刻而成。如今借助数字化,故宫让这些藏品中的环保细节为更多人所熟知,并向游客展示中国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价值。

自2020年起,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启动“零废弃”项目,通过科学管理废弃物,减少环境影响,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游客漫步箭亭广场时,会发现花坛边的堆肥箱——故宫内外共设置了40个此类堆肥箱,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消纳54.5吨园林绿化垃圾,生成19.9吨堆肥改良剂。这些改良剂被用于园内植物的土壤改良,实现资源的自循环利用。

据统计,自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已有60322只废弃塑料瓶转化为故宫文创产品,减少1.72吨二氧化碳排放。不仅如此,在讲解员的介绍中,不少游客得知大高玄殿的瓦片使用了来自其他建筑的剩余瓦片,这说明古人早已具备资源节约和重复利用的意识。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国际场合,故宫博物院展示的绿色发展经验,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传递出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10月25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中,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期待通过“故宫零废弃”实践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决心。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届时将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主题,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