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郭沫若之子、著名钢琴家郭志鸿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92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郭志鸿教授亲友处获悉,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顾问、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郭志鸿教授,因突发心脏病,于2024年11月10日逝世,享年92岁。

郭志鸿是郭沫若先生之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走上了音乐这条充满挑战与光辉的道路,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钢琴艺术和教育事业。

作为钢琴家,郭志鸿教授的演奏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与赞誉。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与力量。他的演奏不仅展现了钢琴艺术的魅力,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作为作曲家,郭志鸿教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深厚功底与独特视角。他的音乐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音乐史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志鸿曾在生前接受采访时介绍,“我1932年出生于日本,幼少年是在战争环境下度过的,是个‘战争儿童’。母亲(中国名字郭安娜)遵照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让姐姐和我学钢琴。我5岁学钢琴,先是会拉小提琴的哥哥教,后来是一位上野音乐学校毕业生,姓田中的女老师教。就这样,从1937年到1941年,学了约四年。那是战争年代,钢琴声和炸弹爆炸声是很不协调的。当时我们住在千叶县,与东京只一河之隔。要是在东京,是不可能听到钢琴的声音的。”

郭志鸿回忆:“1948年离开日本,先到台湾,后到香港,颠沛不定,直到1949年3月回到北京。回来后进了华北大学(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学习政治、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

郭志鸿还在回忆中介绍,“1950年5月,作为最早的调干,我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洪士銈先生。没多久,洪先生参加土改,又师从朱工一先生。再后,又在前苏联专家塔图良教授班上作研究生。克拉芙琴柯也教过我。1958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口号是‘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极力提倡民族教材。有要求、有布置、有措施,成立了储望华、刘诗昆和我三人的教材编创组。我们去过陕甘宁边区等地体验生活。我是边教学、边编教材,许多钢琴改编曲都是那时写的。从1973年到1976年,我被借调到中央乐团创作组,参加钢琴协奏曲《战台风》的创编。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我个人的钢琴独奏会。1980年我去日本参加一些庆祝活动,与市川市交响乐队合作演出。后来好几个城市都邀请我去演出。EMI唱片公司请我当顾问,‘小西财团’请我做委员。在这个财团的支持下,我录制、发行了三套唱片,是以钢琴与小型管弦乐队合作的形式,分别表现的是新疆、内蒙古、云南三个地区的音乐风格。1989年,应吴祖强院长邀聘,我正式回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