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你好,这里是江苏!|东水关:十里秦淮的“龙头”

东水关,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408号,是南京城墙的水关之一,与西水关相对,是南京市现存最大的一座水关。

东水关曾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墙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成为十里秦淮的“龙头”。

东水关已有1000多年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处开挖引水入城的水渠。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水上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杨吴太和四年(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为“高坚甲于天下”的大城,在护城河与内秦淮连贯之处筑上、下水关,以控制内秦淮水位。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南京城,为了控制秦淮河水位,精心设置水关。如今的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喧嚣繁华,但却以其雄壮气势屹立于十里秦淮的东端。

东水关是一座水利设施,更是一座水陆城门。砖石结构,由水闸、桥道、藏兵洞三部分组成。水闸有前后两道,在半圆形拦水坝中间安装木质水闸(闸已无存),第一道水闸在内秦淮入水口,第二道水闸在城墙内侧。城墙之下留有9孔拱券式进水巷道。为防止敌人潜进城,每孔分别安装有固定的铁栅。因守闸的防御需要和减轻城墙对桥身的压力,在城墙中建有上下二层各11个坐东向西的藏兵洞(上层藏兵洞连同城墙于1958年拆毁,现仅存下层11个藏兵洞)。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在东水关附近的通济门建石闸。1935年又加以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疏浚秦淮河,兴修通济门水闸,结束了十里秦淮沿岸屡受水患的历史。

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见,堪称一绝。1988年,包含东水关在内的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字:聂伟

图片:视觉中国 

设计:杨晓珑

翻译:卫鑫

鸣谢: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

责编:刘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