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餐馆给快递小哥留包间”的暖新闻冲上热搜。据报道,无论中午客流多火爆,这两个包间都雷打不动地保留,而且荤素搭配的25元自助餐,快递小哥花12元就能敞开吃。
一顿暖心的自助餐,温暖了快递小哥,也温暖了众多网友。3年多来,这家餐馆的爱心餐服务近9万人次,惠及街道辖区骑手160余人。不少企业听闻此事,也纷纷伸出援手,相关街道总工会、商会也为餐厅提供补助。原本餐厅的一个暖心行动,逐渐成为爱心接力,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快递员群体吃饭的难题,也传递着向上向善的力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这些爱心善举看起来虽然并不起眼,但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之举。随着被称为“城市小哥”的新兴职业群体日益壮大,不断增强这一群体的归属感,意义重大。点滴小事见真情,这类关爱的传播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温暖,也在夯实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就像一名快递员所说,“踏踏实实吃顿饭,真的是有了家的感觉”。事实证明,在基层治理中注入更多的温暖和人文关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近年来,类似“爱心套餐”的暖心之举越来越多出现在城市里。比如,有的商家设置了“爱心驿站”,主动真诚地为户外劳动者歇脚、停靠提供便利场所;有的城市街头巷尾设置了放有瓶装水和饮料等防暑降温饮品的“爱心冰箱”;还有的城市打造骑手友好街区……种种接地气的举措,关注到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既彰显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城市的治理精度。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暖人心者,莫过于真。新就业群体是保障城市运转、便捷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力量。各地不妨多推出一些务实有效的举措,从细节入手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城市稳定发展。同时,还需多倾听他们的心声,汇聚多方力量、链接更多资源,在租房、健康、保险保障等方面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服务供给。当千千万万“小哥”与城市双向奔赴,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更多温暖,我们的城市也会更加美好。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