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城北的黄田港自古就是大江南北的水路要冲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
楚考烈王十六年(公元前247年),楚相春申君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地,江阴属其封域。因沿江堤高,江水无法入田,春申君在江阴开港以灌溉农田,黄田港的地名由此而来。
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在君山南面筑土城为郡治所,因地处大江之南,名为江阴郡。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成为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西北的黄田港被作为交通贸易的要津加以疏浚。公元557年,陈霸先逼迫梁敬帝萧方智禅位,将其封江阴王,建江阴国,拓宽黄田港, “濠阔四丈二尺、深七尺”,商船可以直接驶入城内。当时的黄田港可南通苏浙,北达淮扬。从此,江阴城与黄田港,城因港兴,港为城用,港城相依。唐朝时,黄田港成为大江南北交通和货运的重要港埠。北宋时期,江阴是“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黄田港一带形成了繁荣的商品交易市场,时称“江下市”,有很多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的商船到港进行交易。王安石有诗云:“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反映了当时港口繁华热闹的场景。此后港口几经兴衰。

如今,商贾云集的黄田港已归于宁静,江阴通过开发建设江阴港,传承书写着黄田港“城以港兴”的传奇。黄田港旧址改造成为“城市记忆馆”,让这座千年古港成为世代江阴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文字:聂伟
图片:视觉中国
设计:郑玲玲
翻译:卫鑫
鸣谢:江阴市档案史志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