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已过,被称为“滑雪场里的火车站”的亚布力南站迎来新雪季首趟列车,涵盖百余项活动的新疆热雪节盛大启幕,吉林多家滑雪场“开板”迎客。北方省份纷纷在冷天“热力”开启冰雪“热经济”。
而事实上,想要过雪瘾,完全不必跑北方。在难得下雪的长三角,也能过足滑雪瘾。甚至还从北方冰雪产业大省的包夹中“虎口夺食”,一举摘得了一项全国第一。
这第一究竟是什么呢?民生粥带你去了解一下。
长三角,来了“四季有雪滑”
11月8日,长三角的“冰雪版图”再落一子——位于浙江萧山的杭州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项目签约,占地近80亩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浙江省最大体量的旗舰型室内雪场。
那么,究竟长三角的第一是什么呢?相信大家也猜到了。数据显示,浙江、江苏的雪场数量分别达到23个和22个,排在全国第11位、13位,而排在前十位的几乎都是北方省份。但从室内滑雪场数量来看,长三角地区有15家,位列全国第一,在长三角已经实现了“四季可滑雪”。
周末,上海的耀雪冰雪世界,来自南京的张先生从雪道飞驰而下,“这几年,家门口的选择越来越多了!”耀雪冰雪世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雪道总长近1200米,内部垂直落差近60米,无论是坡度还是长度都不逊色于户外初级雪场。自今年9月开业以来,耀雪冰雪世界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单日车辆高峰超2000辆。
近年来,在北京冬奥会和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动下,长三角的滑雪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各地都“铆足了劲”——
长三角的山不多且多数不高。海拔不够高,就在相对矮的山上建:和海拔超过1000米的安徽大别山滑雪乐园相比,2020年开业的桐庐生仙里国际滑雪场海拔稍低,造雪难度更大,但开业即火爆,每年接待量都以20%以上的涨幅递增。
没有山地,就在室内建:太仓的阿尔卑斯雪世界2023年10月开业,总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滑雪场全年恒温零下1度至1度,拥有6条坡度各异的雪道和8条同时运行的魔毯,雪道积雪厚度达50厘米,最长可达280米。
没有建室内滑雪场的地,还能咋弄?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商场里,开出了滑雪体验馆,几台室内滑雪机就能模拟出滑雪效果。
热江南,为何朝“冷天”努力奔跑
相较于北方的气候优势,在“先天条件”不突出的长三角建冰雪场馆,投资不是小数。为何长三角各地如此努力呢?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主编韩元军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的增长。这几年,在北方的各大滑雪场中,南客北上现象越来越明显,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占比逐年提高。“目前,长三角几个重点城市人口都在千万级以上,有庞大的消费客群,在本地建滑雪场顺势而为。”
长三角滑雪场“百花齐放”的另一面,也离不开各地在文旅赛道上努力寻求新增长点。有数据显示,上一个冰雪季,全国冰雪度假比例显著增大,达到37.9%,冰雪运动正与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深度融合。

相比早年建设单一的滑雪场,长三角尝试打造一批综合性冰雪乐园,把滑雪做成一种生活方式,是变半日游为一日游、深度游,从而带动景区、酒店、餐饮业态全面发展。
南京喜马拉雅冰雪乐园,主打亲子冰雪游。雪场一年四季开放,并根据不同的季节设置多样化的亲子冰雪娱乐项目。如今,很多人会暑期来滑雪场滑雪避暑,出现了“反季滑雪”。
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以雪世界为核心卖点,但其醉翁之意在于带动城市度假与冰雪旅游。汇集“雪山、湖泊、山谷、森林、村庄”五大元素,是一家集滑雪、娱雪为主体的室内滑雪主题乐园。专为儿童滑雪者设计的启蒙滑道——卡卡新手村,坡度缓,每月定期更新萌趣十足的雪上道具,是带娃家庭首选。丘陵道、森林道为初阶选手提供了跃跃欲试的舞台,更设置有冰川公园,供滑雪“老玩家”大秀技术。今年6月,二期项目签约落地,有望成为一站式冰雪主题旅游度假目的地。“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度假生活场所,游客不仅能滑雪,还有其他的文旅体验。”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冰产业,能否抓住下一个“热风口”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已成共识。数据显示,上个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预计今年有望突破5亿人次。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冰雪产业规模2024年将达到9700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10053亿元。
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要达1.5万亿元。有数据显示,2023年冬季,滑雪类订单下单量前五的城市中有4个南方城市,依次为上海、成都、重庆、杭州,长三角就占据了两席。

在长三角,不少企业已闻风而动。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长三角累计现存1023家相关企业,数量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
其中,冰雪装备产业就是重要一极。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冰雪装备销售收入不断增加,从2015年的不到5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3年的约220亿元人民币。例如,滑雪机过去依赖进口,近年来,苏锡常企业开始规模化研发生产国产机器。“从2019年开始,滑雪机的需求一下子增大了。”常州拓承运动器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建华说,这几年公司滑雪机销量能稳定在每年五六十台左右,北京、广州、杭州的客户都在订货。
滑雪既要讲装备,更要育人。在无锡热雪奇迹雪场,组建了30支滑雪校队,每周有培训,每年有赛事,运动氛围火热。苏州一家滑雪场,专门推出了针对零基础人群的滑雪课程。此外,还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冰雪游”的研学项目,让孩子们在室内能感受到更丰富的冰雪体验。江苏2020年成立冰雪运动协会,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俱乐部,积极打造冰雪嘉年华、滑雪旅游节等活动品牌;面向全省群众发放冰雪消费券,广泛开展冰雪项目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冰雪运动普及。
室内滑雪场全国第一的背后,是高额投资和运营成本。室内滑雪场的运营成本通常高于室外滑雪场,尤其是投资体量过亿的滑雪场,会面临短期内无法收回投资的难题。高昂的成本,也使得室内滑雪场人均消费居高不下。
要想做好“四季滑雪”的生意,就得降本增效。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实施节能降本改造。例如,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通过温控系统的分级运营,在冬季关闭很多非必要系统,使得冬季能耗远低于夏季。此外将灯具都安装在室内的桁架之上,与建筑物主体保持距离,这样冷空气就不会外泄。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等也至关重要。韩元军建议,拥有众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的长三角企业应加快运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催生更多新产品新模式,让室内滑雪场有更多国产设备可供选择,场馆设计时科学考虑冷热综合利用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消费门槛,吸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整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聂伟
来源:潮新闻、新华社、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