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杜泽逊:唤醒史书,传承文明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

“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种典籍,被视为“辑佚古书的渊薮” 。在11月30日举行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的项目主持人、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分享了整理修缮《永乐大典》的心路历程。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人民视频供图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人民视频供图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兰台洞库,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详细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

“600年风雨沧桑,《永乐大典》历经战乱、火灾、盗匪、流散,现存800多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杜泽逊感叹道,假如《永乐大典》2万多卷全部保存到现在,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貌可以看得更全面,更深入。

对杜泽逊而言,综合整理《永乐大典》的存世部分,就是要“唤醒一批沉睡的史书”“打捞一批新鲜的史料”。

《永乐大典》根据韵带出字,再用字带出词或者短语,然后再把古籍里和这个词或者短语相关的内容,一条一条罗列上,把同类的信息聚集在一个名目下,可以说是空前巨大的“关键词检索库”。

存世古籍若未经校勘、标点、注释,一般读者难以阅读。因此,在杜泽逊看来,传承古籍经典,首先要解决“看不懂”的问题,“我们从全国70多所高校聘请了200多名专家,给《永乐大典》加上现代标点符号。阅读没有障碍,才能够接续传承。”

古籍整理要求参与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我和我爱人程远芬教授从事古籍整理研究40多年了,光是整理研究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就花了20年。未来,我也还会和程老师整理古籍,直到做不动为止。”现场,杜泽逊也呼吁,除了整理原典,还要培养人才,“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古籍的保护和数字化转化,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

爬梳耕耘,彰显中华文化脉络;句读之间,传承灿烂文化遗产。“医生救的是人的命,我们救的是书的命。要通过整理出版、扩大流传,延续古书的生命。”杜泽逊说。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