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质”感中国·十城十访⑥|创新之城勇立潮头,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编者按 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潮,已澎湃在中华大地。如何向“新”而行?怎样以“质”致远?新华日报社组织开展“‘质’感中国·十城十访”新质生产力调研行,以总书记实地考察过的点位为龙头牵引,从新质生产力“首提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发,走进分布在东西南北中的10个城市,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积极探索,展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调研报道11月27日起推出,敬请关注。

南中国海畔的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这片创造奇迹的土地,一路改革创新、一路高歌猛进,“小渔村”蝶变为现代都市。

当新质生产力大潮奔涌,这座敢闯敢试的创新之城,又怎样勇立潮头,奔赴新的荣光?

莲花山公园内,无人机投放外卖餐盒后,飞离空投柜

进入“20+8”发展阶段

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既是标志性景点,也是市民休闲地。公园内的美团无人机空投柜附近,市民龙女士一家在草地上休憩,身边放着无人机送来的饮品。记者按空投柜上的指引,下单点了两公里外一家店铺的饮品。很快无人机从天而降,将外卖餐盒由上而下投至柜中后,记者输入手机号后4位拿到餐盒。

14:02下单、14:20收货,记者眼中的一趟新奇体验,对美团无人机低空运行管理中心的超视距飞手来说只是一次寻常任务。无人机自动飞行,其起降状况、飞行轨迹等由超视距飞手实时监测。深圳美团低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高级经理王震介绍,2021年以来,美团在深圳陆续开通30余条无人机配送航线,涉及商圈、社区、公园、口岸等地,累计配送了30万单,平均每单约15分钟。“航线最多的商圈内有7条航线,高峰期有十几、二十架无人机同时执行任务。”王震告诉记者,“我们不断提升无人机技术能力,拓展应用场景。无人机在城市里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深圳诞生了国内首家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介绍,深圳已形成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有“不出南山区就能造一台无人机”之说;截至去年底,全市无人机产业链企业达1730多家,去年总产值突破960亿元;以大疆创新为代表的无人机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全球占领先地位。

无人机产业是深圳低空经济的一个切片,而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是该市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深圳2022年6月发布“20+8”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含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8个未来产业。今年初,“20+8”迭代至2.0版本,集群门类有所调整,如增加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也锁定更高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展厅内,放置着300多架无人机

深圳市工信局相关人士介绍,深圳从2018年开始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布局“20+8”产业集群,是“变化”与“坚守”统筹推进的过程。一直以来,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和制造业当家,构筑以先进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不确定性,深圳产业布局的重心不变,先进制造业依然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深圳的产业“坚守”。

10月31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6万亿元,增长10.6%,占GDP比重近45%;低空经济与空天、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三个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增长28.3%、27.8%和14.1%。

厚植产业壮大沃土

高质量的载体建设、空间供给,是产业壮大的沃土。

该市十大软件名园之一、位于南山区的TCL科学园国际E城,有18栋楼,办公面积达35万平方米,14年来引进、孵化400多家企业,包括不少细分领域的抢跑者、领跑者。深圳南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冠军称赞,园区提供法务、财税、资本等方方面面的配套服务,深圳其实就是一个大孵化器。在工业AI解决方案企业——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军回忆,刚到深圳创业时,他看到很多人晚上10点才下班,顿觉“这里充满激情,来对了”。如今,公司发展稳健,何军雄心勃勃:“我们致力于通过AI、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的结合,改变工业生产的形态。”

在深圳众多创新载体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具有唯一性——由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组成。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河套合作区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今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一区两园”的发展规划形成整体。

“一区两园”的河套合作区,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

河套深圳园区已整备改造80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助理院长、首席运营官陈志鸿请记者看窗外:“前面是深圳河,对岸就是香港的新界地区。”研究院成立4年半,已从3人扩展至约450名科研人员的规模,产生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成果。院里20%的科研人员,每周往返深圳和香港。从河套深圳园区到香港中文大学,仅需40分钟。

河套合作区的吸引力更在于双重制度优势,以及在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等方面的独特条件。不久前,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发布79项改革任务,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藩篱。

寸土寸金的深圳,也在打开新的产业空间。“西北门户”宝安区燕罗街道,处于广州、东莞进入深圳的通道。街道重点工作办专职副主任蔡业东介绍,通过“整街统筹”,街道将形成12.2平方公里的连片产业用地,以承载全市规模化、战略级的产业项目。街道全力打造的湾区芯城,是深圳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之一,已落户一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行业的重大项目,“工业上楼”模式的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年底将完工。

燕罗街道“工业上楼”项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

合力打造创新生态

产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政策引导。

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深圳率先探索、创下许多“第一”,如出台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深圳建构了“顶层设计+通用政策+专项支持”的政策体系。

10月24日,《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此稿提出发展“大胆资本”“耐心资本”“国际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大胆资本”方面,优化提升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加快壮大“20+8”产业集群基金体系,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再好的技术,没有资金支持都是空谈。”深圳市康成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南通商会会长袁亚康深有感触,“深圳很多政策走在前列,投资也宽松自由。深圳可谓创新天地、创业福地、发展高地。”

尽心尽力服务企业,才有利于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好生态。

深圳AI企业“元戎启行”在恶劣天气进行智能驾驶测试

支持40种语言的同声传译耳机,不怕雨淋的户外电视,可深潜200米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在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参观深圳“专精特新”企业优秀产品展,记者发现很多展品旁附有企业公众号、视频号,甚至企业电商店铺的二维码。“我们想帮企业和用户更好地连接起来。”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副馆长叶涛解释。

近年来,深圳市工业展览馆通过多种渠道帮企业找市场、搭场景、组团出海。生产智能投影仪的深圳市橙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因疫情遇到经营困难,为召开2023年新品发布会的费用犯愁。从一场助企座谈会获悉此事后,工业展览馆为橙子科技的发布会提供场地,并利用其宣传渠道扩大发布会影响力。去年5月,工业展览馆接待泰国深圳商会会长一行参观时,组织橙子科技与泰国深圳商会座谈。于是,就有了后来橙子科技在泰国展会斩获500万美元订单,又与泰国企业签订亿元合同的故事。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去年促成合同金额6.5亿元,今年仍在书写新的为企服务故事。

千万朵浪花,汇聚起奔涌大潮。深圳,在创新潮中孕育新的奇迹。

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展出当地“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

记者手记 >>>

创新之城永远年轻

抵达深圳后,记者先去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中找寻深圳故事。展板上列出的“深圳十大观念”,分量何其之重!其中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都是响彻全国的时代强音。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悉心感受当下的深圳。

在深圳北站枢纽,头顶有无人机飞过,眼前是“扫码呼叫直升机”的硕大海报;市民中心广场上,无人清扫车熟练地避开行人;莲花山公园里,自助咖啡机为顾客制作咖啡。这是创新的注脚。

采访对象的话诚挚有力:“到了深圳感觉走路都会快几步。”“我们的团队需要汇聚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和创业者精神。”“新质生产力是由一个个创新举措推动的,大家要形成合力。”这是活力的诠释。

改革创新永不止步。今年9月深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后,当地主流媒体专访各区(新区、合作区)“一把手”,又请AI做统计,结果发现专访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改革。深圳将健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奋进新征程,创新之城永远年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杨易臻/文 邓宇轩 吴盈青/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