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第六次!美籍华人鲁照宁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

怀着拳拳爱国心,二十年间在海外坚持不懈搜集侵华日军的罪证资料并进行无偿捐赠。12月3日,美籍华人鲁照宁第六次来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以下简称“抗馆”),向抗馆捐献一批珍贵的文物史料。这也是鲁照宁今年第二次到访抗馆进行史料捐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捐赠的41件(套)文物史料包括外文书籍、杂志、报纸、光盘等。这些史料详细记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空军迎战日军、杜立特中队突袭东京、“桂林号”事件等重要历史事件,其中部分书籍、报纸还介绍了“飞虎将军”克莱尔·李·陈纳德的有关事迹。

其中,有一本书与一张光盘详细介绍了1942年4月18日,吉米·杜立特中校率队空袭日本东京等地这一历史事件。书中的文字与照片、光盘中的影像再现了杜立特中队空袭东京的前期准备、实施轰炸任务的过程,以及队员们降落在中国沿海一带后,得到中国军民救助的场景。

另有几份英文报纸以及一张照片反映了1938年8月24日“桂林号”客机事件。当时,这架飞机在由香港飞往重庆的途中,遭遇日本战机袭击,于广东省中山县上空坠落,飞行员刘崇佺不幸牺牲。相关资料显示,此次事件为航空史上首次民航客机遭军机击坠。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对民航飞机进行无差别攻击罪行的又一力证。

在一本出版于1940年9月的《西风》期刊内,刊载有鲁美音女士生前所写《淘气的小妮子》一文。1940年10月29日,鲁美音担任空乘的民航飞机“重庆号”遭到日军袭击,鲁美音不幸遇难牺牲。值得一提的是,鲁美音是抗馆英烈碑上发现的第一位女性抗日航空英烈。鲁照宁为鲁美音女士的侄孙。

除此之外,这批文物史料中还有四件与小约翰·吉利斯比·马吉相关。小约翰·吉利斯比·马吉的父亲约翰·马吉为一名美国传教士,1912年来到中国。1937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作为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一员留在南京,竭尽全力拯救和保护难民。他所拍摄的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画面是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影像,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此次鲁照宁捐赠的四件文物史料分别为印有小约翰·吉利斯比·马吉所作的诗的摆件和绣有其所作的诗的十字绣,这首诗是约翰·吉利斯比·马吉于1941年在英国上空驾驶战机抗击纳粹时写下的,另外两件为带有其半身雕像的笔架以及一本记载其生平事迹的英文书籍。

“鲁照宁先生先后向抗馆捐赠了300件(套)左右的文物史料,这些文物史料对于抗馆进一步加强抗日航空史研究、展示与宣传英烈事迹有着重要意义。”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研究员窦若琪说。

据了解,2004年,鲁照宁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张纯如英文版书籍和一位日本人撰写的南京大屠杀题材书籍。那是他的第一次捐赠,也是从那时起,他成为了那段历史的“搜证人”。

捐赠仪式现场,鲁照宁还在抗展厅内向孙中山纪念馆工作人员、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以及四十余位南京大学青年学子分享其二十年间搜集、整理、捐赠史料的艰辛与心得,“我今年正式退休了,将用更多时间研究和搜集抗战史料,这件事不会停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滕升智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