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不仅滋养了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也为当代社会和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生动素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以文化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时代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赋能高校育人的优化路径,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主动识变应变,深刻认识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世代延续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参与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范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观念塑造的源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伦理准则和人生智慧,将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力培养的沃土。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高校通过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挖鲜活素材,建优建强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育人的实践体系。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产生了孔子、孟子、庄子等思想巨匠,曹植、李白、苏轼等文学巨擘,这些都为高校育人实践提供了优质资源。其一,挖掘文化素材,整合文化资源。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但不限于深度解读古籍文献,生动再现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鉴赏学习书法、绘画、戏曲等传统艺术,传承弘扬中医药、农耕文化等实用智慧;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文化资源整合机制,与地方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其二,构建课程体系,融入专业教学。设置跨学科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医学”等,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工程设计课程中引入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理念,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融入传统图案与色彩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三,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养。坚持“两点论”原则,建强思政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育人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高校教师投身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升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育人的教育实效。一方面,丰富文化实践活动,提高文化体验感。精心策划多维度文化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展示、戏曲表演、茶艺体验、民俗游戏等,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前往文化遗址、博物馆、历史街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化学生的直观认识和亲身体验;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邀请文化学者、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提高文化沉浸感。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整合电子书籍、视频教程、在线课程等各类文化教学资源;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校园内适当的场所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文化遗址,实现“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公众号、学校官网等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开设传统文化专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思想感悟和文化作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营造校园环境,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育人的支撑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提供战略指导。成立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涵盖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负责人,构建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远规划、短期计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二要统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塑造,建设传统文化主题园区、文化长廊、历史名人雕塑等,让校园成为一部活生生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丰富传统文化典籍等馆藏资源;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宣传与引导,利用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普及文化知识,弘扬文化精髓。三要深化科研支撑与实践变革,推动创新发展。设立科研课题项目,鼓励教师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研究,探索其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路径;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实践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总之,面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育人使命。为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与实践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性灵、浸润心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艳玲(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B/2022/04/05〉和校级教改重点课题〈2022XJJG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