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喻户晓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已先后出版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近2亿册。近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编辑工作正式启动,值得关注的是,图书由百余位两院院士共担编委,这在我国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
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后,《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出版。这版图书集结了1483个“为什么”,包括“搪瓷的缸子为什么不能在火上烧”“蚕宝宝为什么要吃桑叶”等如今看起来很简单但影响至深的科学知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套图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科普读物之一,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今天,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等领域飞速发展,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必将赋予“十万个为什么”新的提问和新的解答。
最有效的科普离不开科学大家的参与。翻开《十万个为什么》1965年的版本,审稿人名单上是这样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他们都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正是他们的欣然参与,有效确保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事实也证明,科学家参与科普事业,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有观点认为,科学家是科普工作的“第一发球员”,也就是说,除了确定科学家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之外,更加强调科学家对科普发展的引领性作用。
百位院士共答“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次率先垂范,也是一种积极引导。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需要高质量的科普。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有能力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提供真正的科普,答疑释惑、澄清谬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成为科普“第一发球员”,支持并积极参与科普事业,在埋头钻研、攻克难题的同时,能够把掌握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播出去,实现科学知识的“效用最大化”。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