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苏州资管”)是江苏省第二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逐步构建起以金融资产不良、非金融资产不良、特殊机会投资、综合金融服务以及其他投资为基石的业务发展格局,打造从苏州出发、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业务版图,扛起“优化金融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助推转型升级”的职责使命。如何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转化为内生动力,以更加专业高效的金融手段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朝着打造一流地方资管公司目标加速迈进?本报专访苏州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万为民。
问:作为地方资管公司,苏州资管如何发挥好地方金融“稳定器”作用?
万为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在金融体系中,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是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这一职能,要求资管公司必须承担政策性功能和社会性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政策调整,地方资管公司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越来越突出。
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苏州资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锤炼“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我们通过对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对问题项目的重组重整、对问题企业的纾困盘活,发挥逆周期调节和资产修复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协调聚集更多资源,让风险化解更“丝滑”。公司入选省破产管理人协会副监事长、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副会长单位,拥有市中院一级破产管理人资质,累计实施了52个预重整及破产管理案件,涉及债权规模近197亿元。
比如,某区域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曾一度攀升到4.6%,严重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我们与当地政府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收购了区内约55亿元金融不良债权,并运用“诉、谈、破、打、减、转”等多种手段,多维度综合实施清收,将地区不良贷款率压降至2%以下,帮助修复了区域金融生态。成立至今,苏州资管累计化解不良资产超800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近1400亿元。
问:苏州资管如何用好自身优势和特色,服务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万为民:相比五大全国性金融资管公司在全国展业,地方资管公司的“地方”看起来是劣势,但我们感到,这其实是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的竞争优势。在发展过程中,苏州资管确定了走差异化、标准化、投行化的发展道路。
差异化竞争包含两个层面:对于金融类不良资产,更关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利用自身较强议价能力,发挥优化此类机构资产质量的结构性补缺作用。对于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侧重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为地方政府解围、为实体企业解困、为问题机构解难”品牌。
标准化指的是业务管理体系要实现4个目标:口径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流程标准化、风控标准化。资管业务非标化特质明显,而通过“非标业务标准化”,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可提供订制化服务模式和处置方案。近年来,我们构建了金融不良、非金融不良、特殊机会投资、综合金融服务及其他投资等五大类17种业务类型30余种业务模式。
投行化经营手段是适应新形势下不良资产市场需求做出的决策,是未来要继续深耕的领域。我们将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打包、打折、打官司”的“三打”模式升级为“重组、重整、重构”的“三重”模式,更加主动地寻找价值洼地和投资机会,而非被动地作为买方配置现有金融产品;更加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和操作方法,而非被动地比较现有标准化产品哪个更好;更加主动地深入到企业和项目当中寻找可能的战略合作机会,而非被动地仅作为财务投资者。
目前,苏州资管开拓了上市公司纾困、实体企业救助、法拍资产处置、共益债投资、烂尾楼重整、不良衍生投资等多项特色业务,是同业中率先开展法拍资产投资、共益债投资的地方资管公司。公司先后纾困救助了12家上市公司及本地一批知名企业,累计服务实体企业约200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保理、科贷、转贷资金支持近60亿元。
问:上个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据悉,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相关监管规则也将总体参照新《办法》制定,请问,未来苏州资管计划如何进一步发展?
万为民:当前,资管行业面临着不良资产市场竞争激烈、风险类型多样、处置问题复杂、经营手段丰富等现状。新《办法》的出台将有利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不良资产主业,提高收购、管理、处置核心专业能力,加快不良资产出清,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为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苏州资管将坚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的“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坚守主责主业,做优做强不良资产处置核心业务,继续拓展综合金融工具和多元化服务手段,积极塑造业务创新发展优势。我们将重点聚焦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1030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紧跟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参与资本市场业务,推动业务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布局。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