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42年科研不辍只为“修好一颗心”,访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沈振亚教授

心脏堪称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其结构相当于人体的“发动机”,毫厘之差,转瞬生死。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42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沈振亚教授始终记得自己从医的初心,要擦亮心血管外科医学皇冠中的这颗明珠,开展更多新技术,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为了“修好一颗心”,他不仅是一名“刀尖上的舞者”,开展了超万例各类心脏手术,也是行走在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围绕终末期心衰和主动脉夹层两大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潜心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从不可能到可能,他不断突破大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壁垒,创新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创新方法,微创“拆弹”显著降低死亡率

在当今医学研究中,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沈振亚留学美国时,他就是奔着“学方法”的想法,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心脏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我就想看看西方国家的医生如何通过发现新方法,去推动医学发展”。

回国后,沈振亚围绕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研究探索,始终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提炼成科学问题回归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的发现找到针对性方法,再应用到临床。”沈振亚说,医学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变不可能为可能,或将难以治疗的疾病“化难为简”,惠及每一个人。

A型主动脉夹层,被公认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约有5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48小时死亡。10年前,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只能在极低的体温和血液循环停止(深低温停循环)的情况下完成,使得术后脑部并发症和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2015年,沈振亚创新性地将人工血管置换与介入技术相结合,在国内领先开展了复合术式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完全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有效提高了病人存活率。第一台手术是在简易的移动式C臂机下完成的介入过程,但沈振亚仍然带领团队完美地完成了手术,病人很快得到了康复。

首例手术大获成功后,沈振亚带领学科不断技术创新,依托于国际先进的一站式复合手术室,首创了一站式个体化精准复合技术方案。通过术前、术后的即时造影,发现缺血严重的重要脏器部位,及时恢复供血。精准化的治疗使A型夹层手术并发症进一步减少,现如今整体死亡率已降至2%以下。“现在A型夹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今年11月有51小时我们一个组连轴转,连续做了5例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沈振亚说。

TAVR,是一种通过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到原来的主动脉瓣区,以恢复瓣膜正常功能的微创手术。2014年,TAVR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仅有4家单位开展,且仅有经股动脉路径的TAVR瓣膜产品。沈振亚在2014年接诊的患者杨阿婆,由于年龄和基础疾病实施常规手术风险极大,且因外周血管条件不足,无法采取经股动脉路径。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经历国内外专家多方论证之下,2014年4月15日,沈振亚带领心脏大血管外科,为杨阿婆实行了全国首例的经升主动脉路径的TAVR手术。10年来,杨阿婆定期复诊,尽管后因消化道肿瘤经历了两次肠道大手术,她的心脏状况仍然良好。现在,TAVR已经成为学科的常规技术,入路涵盖了经心尖、经股动脉、经升主动脉等全路径,能满足不同适应证的患者微创治疗的需求,为无数无法耐受常规手术的高危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带来了希望。

孜孜不辍,填补空白创造多个“第一”

在职业生涯中,沈振亚已经创造了多个“第一”:2000年在省属医院率先开展心脏移植,2003年在国内首先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2008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复合技术治疗心脏疾病并不断改进;2015年在国内领先开展A型主动脉夹层复合手术;2014年、2017年分别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经升主动脉TAVI及国产J-valve上市后首例TAVI临床应用,成为国内外科途径微创瓣膜治疗的推动者……

创新的秘诀是什么?沈振亚脱口而出,“勤奋!”大学毕业后,他保持着每天两点后睡觉,六点半起床的习惯。早年时候,他在主持江苏省属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时,整整72个小时都没睡过觉,只能偶尔打个盹。术后,沈振亚在病床旁边安了张床,21天不分日夜地随时监测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由于当时监护设施还相对落后,后面的多例心脏手术,沈振亚也是昼夜待在监护室里。

除了肯花时间以外,沈振亚认为自己还多了几分敏锐度。“虽然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但冥冥中有一种方向感。”沈振亚说,“很多时候需要大胆一试,因为病人的渴求目光,催促着我们迎接挑战,一点点地去突破。”

2021年,沈振亚因干细胞技术获得2020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少有人知的是,其实早在2003年,他已经开始这一探索。

“心脏移植供体紧缺,药物和手术治疗只能延缓病程,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为修复受损心脏提供了全新治疗策略。”沈振亚记得,首次使用干细胞治疗的是一位因长期找不到供体心脏而生命垂危的病人。沈振亚决定用研究成功的干细胞大胆一试。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患者的骨髓干细胞被培养扩增后使用,非常惊奇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做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动物实验时,沈振亚带着学生一起去太仓买猪,当时模拟猪的心肌梗死模型经常失败,为了改进方案,沈振亚白天手术,晚上做试验,经常弄到凌晨一点,前后做了50多头猪的动物模型,最终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包括外界也有非常多的负面声音。”沈振亚告诉记者,2006年后干细胞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国内外的科学家们都争先恐后在医学各个领域对干细胞展开研究,但也成为不良商家赚钱的噱头,2012年国家还一度全面叫停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沈振亚并没有气馁,2012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当时国家药监局唯一批准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沈振亚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技术方案,包括干细胞如何培养、如何选择病人、如何移植干细胞、移植后如何检测心功能变化、如何评价干细胞疗效等,成为国内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脏疾病的规范化指南。这套技术方案被应用于临床,近85%的患者心衰症状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这一结果已超过国际上一些大型心脏中心研究结果的2倍,项目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探索不止,不惧山高再攀“心”峰

此次获得何梁何利奖,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大家的荣誉。”沈振亚说,如果没有各级政府、大学及医院对科研的支持,没有心血管外科这支强大的团队,这些成绩根本无从谈起。

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方法迭代改进,背后都有无数患者重获“心”生。探索路上,凝聚着沈振亚和团队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

“对我个人而言,激动是肯定的,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在沈振亚心目中,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目标有待实现,“全国心衰病人已超1000万,希望实现干细胞联合其他疗法的复合治疗,我们还要找到心衰的真正的致病机制,才能找到基因靶点和靶向药物;很多主动脉夹层病人到不了医院就已经死亡,主动脉夹层的致病原因是什么?我们希望实现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预防……”沈振亚说,很多目标也许一辈子也无法完全解决,但哪怕往前推进一小步,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科水平、临床诊治能力,惠及广大老百姓。医者仁心,新的攀登目标已经在路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摄像 蔡亮

责编:王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