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试点8年后,这一惠老保险将全国铺开!

在试点8年后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即将在全国铺开

从2016年第一批试点开展以来

长护险目前发展如何?

什么样的人可以参加长护险?

参加后又能享受到什么保险待遇?

作为社保“第六险”

长护险扩面还有哪些短板待补齐?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长护险惠及260万人

有效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家庭小型化日益普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人,到2050年达到5800万人左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就是要未雨绸缪,织密社会保障网,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失能风险给家庭带来的重压。

•了解长护险

长护险主要通过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近日在第二届长护险大会上表示,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我国长护险制度已累计惠及260万人,为群众减负超800亿元。截至目前,长护险制度已覆盖49个城市约1.8亿人,在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年9月被纳入长护险试点城市,是北京唯一一个试点区。石景山区医保局局长李凤芹介绍说,截至今年10月,石景山区参加长护险人数42.8万人,定点服务机构78个,上门护理人员500余人,累计已为4387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了护理服务保障。

近期,国家医保局在官网设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专栏。据悉,有关长护险全面实施的制度文件已制定完成,将于2025年前后公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盈华看来,我国应该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建立社保“第六险”,用长护险解决失能人员“无限期”的护理保障问题。

多项服务满足护理需求

全链条提升服务效能

据悉,北京石景山区市民郝女士的母亲常年卧床不起,自2021年通过申请后,已享受长护险待遇两年。提及长护险,郝女士赞不绝口:“护理人员的照顾特别到位,长护险每月1044元的补贴也大大缓解了我的经济负担。”郝女士告诉记者,每年自己只要交90元就可享受每月12个小时上门护理服务,护理服务也有四类共32项可以选择。此外,每月可获家属护理服务补贴1044元,总体待遇保障水平每月近3000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长护险参保对象为石景山区范围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暂不含学生和儿童),每人每年180元。其中,个人缴费90元,单位缴费或政府90元。经医疗机构规范诊疗,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及以上,经申请并通过评估认定的重度失能人员,即可享受长护险保障。

目前,石景山区主要有居家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及养老机构上门护理3种方式,上门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清洁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卧位与安全照料、病情观察、康复护理等日常基本生活护理,以及与日常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上门护理服务每小时支付标准为90元,其中基金支付80%,个人支付20%,每月支付上限为30小时。

李凤芹告诉记者,为了打通长护险业务办理“最后一公里”,石景山区9个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置了长护险经办服务窗口,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理。

在长护险经办方面,上海静安区医保局在全国率先搭建区域内“长护险智能监管和智能为老服务”平台,通过融合AI现场数据审核技术模块,开创性实现了对长护险居家服务全流程有效监管。今年,该平台与随申办联动,实现了服务信息与数据的主动推送功能,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服务动态,完成了从服务监管到结果反馈的完整体系建设,实现全流程“免申即享”。

扩面亟需多方推动

形成全国一盘棋

据了解,为了推动长护险规范发展,国家医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系列文件,并制定了推进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长护险制度全国实施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教授表示,当前试点城市政策存在一定的碎片化问题,如何统一设计是长护险制度全面推行的首要难题。

其次,目前试点地区绝大部分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都来自医疗保险基金划转,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压力逐步增大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面临不可持续风险。未来若全面推行,个人缴费额度较高可能降低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参保意愿,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覆盖。再次,护理队伍参差不齐,表现为专业化服务人员短缺,以及对亲情照护的过度依赖。

日前,由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中国太保寿险联合发布的《全国长护险运行模式与体系机制比较研究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失能人群占比高,按照3:1的护理配置,需要护理人员超过1000万,而目前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的护理人员仅有30余万人,持证上岗的更是不到10%。

朱铭来建议:

全面推行长护险,需要明确全国性质的政策目标和路径,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增强医保、民政、残联和卫健部门的跨部门协调与合作。

同时,探索建立独立及多渠道筹资机制,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社会互助共济、各方共担责任的原则优化筹资结构,提高单位和个人缴费责任。应合理确定退休人员缴费机制,可考虑缴费基数与养老金水平挂钩。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应给予适当的缴费减免或补贴。

此外,要完善失能标准、待遇保障和经办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

监管部门也要创新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加强长护险的政策宣传力度,为民众参与和享受长期护理服务破除信息壁垒。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