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央广时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擦亮兴村富民“金招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振兴,关键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禀赋;“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后劲。把“土”“特”“产”紧密结合起来,串珠成链、落地生金,将进一步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柞水木耳”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琢磨“土特产”这3个字,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绩。甘肃陇南武都区,“大红袍”花椒远销省外;江西省广昌县,小莲子撬动大产业;四川省喜德县,甜瓜成了“甜蜜产业”;陕西柞水县金米村,小木耳成就大市场;山西大同云州区,小黄花派上了“大用场”……各地做大做强“土特产”的精彩范例不胜枚举,通过持续挖掘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乡亲们更加有收益、得实惠,钱袋子越来越鼓,获得感越来越强。以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为例,荔枝是当地家家户户的“幸福果”,2023年全村荔枝产量约1万吨,产值1.4亿元,人均年收入5.3万元。

广东茂名,产业园工作人员在分拣荔枝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加强系统协同,多管齐下。如延伸产业链条旨在提高抗风险能力,就须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土特产保险机制,坚定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各方踊跃参与,创新营销模式。从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经营组织形式,到引入定制销售模式,实现“果未熟钱先收”,再到规范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完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推进完善乡村物流系统,不少地方为之进行的有效探索值得推广。事实证明,“土特产”是座“金山”“富矿”,守好用好并积极创新开发发展路径,这座“金山”才能带给农民更持续的收益。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村情、乡情、县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擦亮兴村富民“金招牌”,就能让农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让农村经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秦川)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