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辖区企业—立铠精密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当地已培育出8家绿色工厂(其中国家级2家)、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国家级10家)、18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3家国家科技型企业。今年前11个月,当地新增12家规上工业企业,74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147家重点企业实现开票销售365.4亿元。
这是一个逐年增加的绿色数字,这组数字的背后是盐城环保科技城深化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的探索,更是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不懈追求。
“从绿色园区抓起,将制造业作为绿色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推动规上企业开发绿色产品、重点企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力争2025年创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这是今年年初盐城环保科技城工作部署中的一段话,如今这一目标提前变现。
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如何走?走进盐城环保科技城江苏中天伯乐达变压器有限公司,就能强烈地感受到,“绿色”,让发展更可持续。
该公司是国家级绿色工厂,生产的35kV及以下的油浸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箱式变电站等产品,被列入国家节能政府采购清单目录。该公司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与生产经营相融合,加大节能、减排、降碳力度,公司总经理徐珠亚说:“智能化改造后,成本率降低8%,单位产值消耗降低5.66%。相比2020年改造前,车间年产值提升75%,产品年产量提升71%。”
挖掘绿色资源禀赋,是下好绿色低碳发展的先手棋。盐城环保科技城是全国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与中科院、清华、南大、墨尔本大学等合作建有16家实体运行研发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来,围绕双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牵手盐城师范学院成立了盐城首家“绿色低碳产业学院”;深化与江苏省环保集团合作,建成“绿色低碳技术验证基地”;推动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申报江苏首家“零碳负碳未来产业研究院”,目前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组织首届主导产业“供应商大会”,打通全球绿色供应链;举办2024年第二届中国(盐城)“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汇聚绿色低碳创新资源;承办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和“一带一路”“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培训班,拓宽发展路径……
作为区域绿色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盐城环保科技城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中主动扛起责任、体现作为,全力打响全国低碳发展示范高地名片。继《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零碳产业园建设方案》通过评审后,率先在辖区内的青洋绿色智造产业园试行“零碳园区”建设。该园区以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为主,3万多产业工人。11月25日,盐城首例海绵工程项目在该园区通过省级专项验收。项目围绕用地性质、空间布置条件,优选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其中,雨水花园面积超6000平方米、透水铺装超2万平方米、雨水调蓄池达2500立方米,全年能实现就地消纳75%的降雨量,不仅无成本解决了自身用水问题,还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提升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紧扣“零碳”方向,在排放目标、降碳路径、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等方面编制配套项目清单,通过全要素全周期统筹,对园区存量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园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污水收集率达到100%。围绕绿电直供工程,结合盐城沿海风能发电资源优势,建设绿电专线,将盐城海上风电直接输送到园区。围绕企业绿色生产,全面推广分布式屋顶光伏、用户侧储能系统、高效节能装备,引导企业加大固废处理、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设施投入,培育一批绿色工厂、零碳企业。围绕绿色生活,配套建设低碳社区,将建成的10栋9-10层宿舍楼和一栋商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光储充一体化能源替代、低能耗技术应用等措施实现社区低碳化运行。围绕绿色交通,建设V2G一体超级充电站、布局绿道和专用物流通道等设施构建绿色交通系统,实现物流运输零碳化。
构建碳排放监测系统也是“零碳园区”的重要内容。盐城环保科技城通过招引上海碳汇林、SGS、石文生态等碳咨询、碳数据监测核查、碳交易等“双碳”服务商等,为企业提供碳汇资产开发服务。委托SGS(瑞士通用公证行)常态化对区域现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核算,并建立动态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实现区域内碳排放动态监测。规划建设碳管理数智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系统实时监控、分析碳数据,通过集成数字驾驶舱,生成可视化页面,帮助区域实现碳排放峰值下降率的目标。同时,鼓励入驻企业建设5G应用场景,搭建企业智慧能耗管控平台。目前,入驻企业“智改数转”覆盖率100%、立铠IOE能源管理系统建成使用并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袁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