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南通开发区·细节里的40年⑮|两张图里的沧桑巨变

编者按 四十载风华正茂,奋斗者岁月如歌。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偏僻江滩起步,迎应时代大潮,不懈风雨兼程,现已成长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招商引资主力军、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在23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走在前列。

知微方能见著,细节更显其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团队走进南通开发区,深入车间厂房,探访科研载体,对话干部群众,采撷鲜活故事。透过一个个“切片”,解码南通开发区何以“能达”。系列报道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首页“细节里的40年——聚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专栏推出,敬请关注!

交汇点讯 “你看这里,已经大不一样了!”记者见到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区分局副局长陈出新和建设规划科科长范伟康时,两个人蹲在地上,为记者比划着。循着他们的指引仔细端详,两张图赫然展现出开发区的变迁历程。

记者在南通开发区采访时发现,人们最爱提的就是这里的变化。

“70后”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曹向荣记得,自己1997年大学毕业刚入职时,要从宿舍先骑车到13路公交站,然后一路坐公交到开发区管委会,单程就要1个半小时。

家住开发区的“80后”张佳佳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出去逛街买东西,不想去“市里”,就只有星湖大街一个选项。

在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的“90后”小伙小赵说,在上大学前,从来没想过到开发区工作,而现在,不少同学甚至羡慕他开车20多分钟就能到家……

如今的南通开发区,通过多年合理规划,已经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们安居乐业,那么当年呢?

开发区最早的“规划”是什么样的,年纪轻一点的人们已经说不清楚了。但还有人记得——

“当时国务院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候,有一个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四至界限,这块地的西边是营船港,这块地的东边一条河叫富民港,后边有条河叫天星横河,南边就是长江,所以它是四面环水,一共是4.62平方公里。” 时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秘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政法委原专职副书记沈树新回忆,为了争取进入全国第一批开发区,1984年底,起步区后来又“压缩”到了0.8平方公里。自此,南通开发区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成长史。

这也就是多年以后,有些人记得南通开发区是从长江边0.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的,也有人说,起步于“四面环水”的“4平方公里”。

严格意义上,这并不算是“规划”。1984年国务院方才颁布《城市规划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才颁布。起步之初,南通开发区与全国其他开发区一样,发展靠的是“生机勃勃的野蛮生长”——有企业愿意来就“划一块地”、有项目需求就“修一条路”。

“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开发区第一张经批准的规划图。”范伟康指着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图(1994-2010)给记者看,规划图上,对比上世纪80年代起步时,已纳入了小海、新开镇等部分地区,西北是狼山景区、西南是富民港区,南到老洪港景区,北面和东面被东快速干道笔直切分。

在这张图上,用蓝色编注的“工业用地”最为显眼,几乎占据一半,也映照出开发区当年以工业布局为主的历史定位。由这“第一张图”,范伟康也介绍了开发区的规划脉络——

水流云转,进入21世纪,南通开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2003年,开发区版图扩大,2008年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开发区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打开,规划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中心区、经济生态廊道等概念逐步明晰,园区定位也从单一的工业布局转向综合性发展。

2010年以后,南通开发区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间,开发区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装备产业园5个制造业园区,以及位于北面的商业物流集聚区、位于南面的综合保税区和位于中间的能达商务区3个功能性园区。

陈出新则给记者展示了“最新的一张图”——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动态图(2024.11),记者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那张规划图上的位置,仅仅是南通开发区如今版图上左上角的一隅。

有两个区域尤为值得一提,最北面以一个葫芦形紫琅湖为中心围出的正方形区域,正是全力建设“城市新中心、科创引领区、人才向往地”的南通创新区。

东面多出来的10公里三角形区域,则是新规划的新时代未来产业园。这里,将陆续引入未来产业,统筹布局国际高技术企业,科学规划专精特新园、未来工业园等主题产业园。

它们,也是开发区的未来。

陈出新和范伟康不断强调,这些年,尽管规划中各功能板块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以规划引领之进彰显国土空间格局谋划之“优”、 以项目保障之进助推空间资源要素利用之“优”、 以从严管理之进保障资源资产权益维护之“优”等“以进促优”的规划原则。

“进”和“优”,也是开发区沧桑巨变的主旋律。自此,南通开发区已从长江边“抠出”的0.8平方公里“试验田”,成长为如今面积约184平方公里产城融合、活力迸发的“金南翼”,并且有底气地喊出“十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新目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责编:丁威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