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核心;结合地方实际,深度挖掘、保护和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型乡村文化业态,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以基层党建为引擎,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政策保障,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红色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方向正确,举措得力。
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公众共享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出台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措施,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加强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选拔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党员担任村干部,定期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优化党组织设置等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和服务广大群众的能力。通过乡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以基层党建为纽带,巩固乡村文化根脉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文明的乡村篇。依托基层党组织,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和文化发掘工作,收集整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资源档案和数据库。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和传播乡村特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要培养文化继承人和研究者,推动乡村文化绵延不绝、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通过开设技艺培训班、建立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文化创作,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设立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吸引青年回乡创业。与高校达成结对关系,鼓励高校学生、退休教师成立文化志愿者团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要注重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当地资源和优势,通过培育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本地文化走出去,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以基层党建为保障,营造乡村文明风尚
以党建引领营造良好的乡村文明风尚,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文化业态逐渐崛起,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乡村文化的发展仍需要持续创新和深化服务内容,以确保乡村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积极联络各方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促进资源与资本相融合。通过流动图书车、数字文化资源等方式,拓宽农村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度和文化生活水平。
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在文化振兴过程中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发展模式,培育新型乡村文化业态。积极探索和实践文化振兴的新路径,开发“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农耕体验等。支持乡村手工艺品、农产品品牌化,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庄,示范乡镇、村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媒介,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既要举办传统的文化活动,又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乡村文化活力。
将党的先进理念和强大组织力量深深扎根于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是基于党的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也是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实践。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这个千秋伟业,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张裕 黄建军(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