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你家孩子精神有问题,应该去看一看”家长群说“气话”侵犯名誉权吗?法院判了→

交汇点讯 校园琐事难免引起摩擦,一时冲动发布未经核实的不当言论,很容易给对方名誉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侵犯其名誉权。12月30日,无锡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因家长群不当言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

小张和小王是某中学的同班同学,2023年3月初,两人因琐事在学校发生肢体冲突。小张回到家后,张妈妈发现他情绪低落不想上学,追问下得知了事情经过。张妈妈气不过,就在家长群里质问王妈妈,并在群里发言说:“小王不只对我家娃这样干,你家孩子精神有问题,应该带去看一看,不要影响大家学习!”

几天后,小王的父母来到张妈妈家中就孩子冲突的事向小张诚恳致歉,并表示以后会注意分寸,不会再犯。但同时,王妈妈认为张妈妈在家长群里的发言侵犯了小王的名誉,要求删除不实言论,并做澄清;张妈妈认为自己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气愤情绪的表达,“精神有问题”也是转述小王自己曾说过的话,没有主观恶意,不构成名誉侵权。沟通不成,王妈妈诉至法院,要求张妈妈删除不实言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小王的名誉等。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为:第一,侵权人发布了具有侮辱、诽谤性质的言论并有特定指向;第二,侵权言论在公开领域发表;第三,侵权言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贬损。本案中,张妈妈在微信家长群内发布未经核实的言论,且涉及对未成年人人格的贬损、侮辱,并明确指向小王。同时,上述言论发表于微信班级家长群,属于公开场合,群内人员多是小王日常主要接触和交往的同学的监护人及老师等,张妈妈的侮辱性言辞必然会对小王的名誉产生贬损,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故而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张妈妈辩称,上述言辞属于在特定情况下的气愤情绪的表达,不属于诋毁、诽谤和捏造。法院认为,家长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处理未成年人之间纠纷的过程中,更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理性对待,合法维权,给未成年人做好正面表率,故对该意见不予采纳。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小王主张张妈妈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其名誉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但鉴于微信群消息现已无法删除,且侵权行为发生在微信家长群特定范围内,所以法院判决张妈妈应当在案涉微信家长群中发布为小王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声明(内容由法院审定)。

法官指出,网络非法外之地,在网络上随意捏造事实、侮辱、诽谤等语言暴力都是违法的。班级家长群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协助学校、老师进行班级管理、开展教学活动,架起学校与家庭间沟通的桥梁。虽然是特定班级的小范围群聊,但仍然属于公开场合,校园琐事难免引起摩擦,一时冲动发布未经核实的不当言论,很容易给对方名誉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侵犯其名誉权。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遇到问题时,应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化解纠纷,而不是以暴制暴,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容易激化矛盾。

同时也要提醒大家,在网络上遇到侮辱、诽谤和其他侵犯名誉权行为时,请保持冷静、无视挑衅,及时通过截图、录屏、保存聊天记录等方式搜集、固定证据以便后续维权使用;还可以向平台举报或求助,要求删除不实言论、封禁对方账号等,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我们文明上网、拒绝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责编:方思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