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近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依托“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智库资源,入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本批次123家入选单位中唯一一家纪念馆单位。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Institute for National Memory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Studies),是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由纪念馆主办的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于2016年正式挂牌,是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首批智库。8年多来,研究院以历史与和平为两大研究方向,着力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传播实效、国际交流等方面下功夫。

自2016年5月起,纪念馆与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建博士后研究基地,三方签署了博士后研究基地建设协议,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发挥了科研骨干作用。合作期间,博士后人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4项,江苏省博士后资助基金项目立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项,在站期间共完成核心论文10余篇,资政报告40余篇,多篇内参获得批示、采用,充分发挥了博士后研究基地高水平科研成效。

研究院还与国防大学国家高端智库、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等智库签订合作协议,共享博士生导师资源和科研平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导师支持,扎实推进专业化、实践型、国际性智库建设。

研究院累计聘有专家100多人,形成“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助理研究员”的专家梯队。研究院建立了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同时具有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江苏社科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20多人,三分之一以上专家具有宣传、外交、档案等党政部门任职经历,形成了“小核心+大外围+助理”的专家团队。

据了解,未来,纪念馆将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深化博士后培养馆校合作,发挥青年学者研讨会、青年课题、智库沙龙等机制,为博士后人才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不断提高智库研究的质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