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如同流水,岁月像一条长河。对于中国大运河,这不是修辞,而是纪实。时光与波光一起流动2500年,斗转星移,人间沧桑,水脉化作文脉,水运化作国运。
2025年的第一天,是奔向未来的新起点,适合欢乐、憧憬、立flag,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在时间之河里逆流而上,回溯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因为历史从不会随风而去,未来也不会凭空而来,过去、现在和将来原本就是三位一体,而每个中国人,即使不生活在运河两岸,也生活在运河精神中。

在古代,这条传奇的河里流淌过鼓角争鸣,宏图霸业,也流淌过盛世繁华,安居乐业。它把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连为一体,以漕粮、盐税和沿线榷关保障着政权运行、经济繁荣、边关供应和文化的多元一体,使“大一统”不但成为现实可能,而且被深深镌刻进中国人的精神图谱。
在今天,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以占全国不足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借道大运河,将一泓清水向北送,润泽齐鲁与京津;南来北往的船只运来了能源与原材料,为长三角地区强势崛起奠定基础,托举起世界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长三角板块。

从古到今,运河都赋予和强化着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自吴王夫差下令开挖邗沟的第一锹开始,这条运河就无数次验证着中国人在超大时空调配资源的规划思维和实践能力,时至今日,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超级工程,都是这种能力的传承和光大。整个中国,都因为这种国家力量主导的资源调配而紧紧相连,每个人都与此息息相关,进而筑成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意识,就像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与我们有关的,还有文化上的潜移默化。在这条河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有皮日休为杨广“共禹论功”的平心而论,有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苍凉,有文天祥“天目鉴孤忠”的坚贞不屈,有王昌龄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操守,有张继枫桥听钟夜无眠的愁思别绪,有杜牧二十四桥听箫声的舒适闲逸,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喜悦与眷恋,有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高雅意趣和“着力即差”的通透豁达……那些青史留名的巨匠,把价值与审美灌注进我们的生命里,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在大运河上有一个心灵的渡口、一叶精神的扁舟。

在地球上的所有河流中,中国大运河算得上是最特殊的一条,它是自然与人工的共同造物,是人顺应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杰作,决定运河的走向和功能的,是人!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人能够以非凡的创造力和动员能力,修建并运行如此庞大复杂的水利工程。《大运河申遗文本》写道:“今天的运河沉静而平稳,让人难以想象历史上的惊心动魄,然而每一股细流都无声诉说着中国古人世代的勇气、决心、智慧与牺牲。”不认命、不躺平,不甘受自然的摆布,努力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在抗争、奋斗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可以说,一部运河史就是人性光辉史。

每个人都要开凿自己生命中的“大运河”,那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信条。生命本身,恰如一次航行,经历波涛汹涌的惊险,也体验风平浪静的顺遂;不免有风雨交加的艰难,也会有云淡风清的潇洒;常常感觉自己在曲折蜿蜒中徘徊了很久,却蓦然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变化恒久不变。站在新年第一天,请挥手作别昨日,然后踏进属于自己的新河流。在这条被时间标注的生命之河上,愿你有桥可行,有舟可渡,有爱与风景可回首,有诗与远方可奔赴。
2025年,新年快乐!

撰文:王宏伟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