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思政课,真正关切、引导与教化学生,培育学生在真学真听真看真做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创新教学模式,“开门”办思政,将更为鲜活的内容和素材融入思政课堂中,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效。
以“三全育人”为引领,构建“一体两翼三环”教学新模式
坚持推动“三全育人”理念与思政课教学的高效融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构建“一体两翼三环”的教学新模式,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数字技术,依据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志、行为等各方面数据信息,构建“精准数字画像”,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将传统“一言堂”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为“交互合作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切身参与中唤醒“主人翁”意识。
“两翼”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贴近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学生实际,主动回应热点、重点、难点、痛点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理论育人的实效性。
“三环”即自觉将思政课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落实全过程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课前注重系统挖掘思政课资源,按照学科教学要求、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与预习作业,确保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做好准备。在课中注重引入参与式、体验式、合作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打造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堂。在课后注重多场域教学和隐性渗透,以广播宣传、活动策划、空间设计、景观规划等手段,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大课程”教学新模式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是打造高质量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牢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教化和政治引导功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理论阐述、话语叙事等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学会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才能进一步履行好自身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程思政建设着手,构建覆盖面更广的思政教学新模式。
党政齐抓共管、上下一心,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格局。高校党委应将课程思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和学校思政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党委领导班子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规划,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部署到位、落实到人。搭建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集中备课、集体教研的“大平台”,围绕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法治素养、道德素养、家国情怀等,开展教学设计、内容编排和教材编修。完善课程体系,将党政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心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加强“四史”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打造“课程思政金课”体系。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职业模范、优秀校友等实例,夯实价值认同根基,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意识和良好的就业技能。构建全场景、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课外教学等环节中,主动依据学生成长变化规律制定具体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方案,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以“数智思政”为导向,构建“精准思政”新模式
以“数智思政”为导向,积极构建智慧思政育人新模式,全面激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活力,是高校做好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方向。伴随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迎来了新的转型契机和发展机遇。推动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智能化,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整合。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了网络平台的海量资源、知识信息和语义表达,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与相关知识学习和知识检索提供了广阔空间。
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3D建模技术等构建智能化思政课教学场景。将思政课本中的革命事迹、历史文化、历史遗址、重大战役、重大历史事件等加以还原,以“看得见”的教学场景加以呈现,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依托相关技术所具备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等优势,可打造虚拟动态的“切身”性学习场景和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对促进目标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的知识经验体系和记忆系统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托数智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数智技术强大的宣传推广能力和全平台传播优势,可广泛传播高校思政课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活动成果、政策文件等,例如以“两微一端一抖”为渠道,可大幅延伸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和场域。全平台和全场域的思政课学习氛围,对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胡斯源 孙建涛(作者单位分别为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沧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