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儿科就诊患儿明显增多。不少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家长如何应对?
南京市第一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黄文瑾介绍:“我们用交通灯的‘红灯、黄灯、绿灯’来为孩子的表现划分程度。”宝爸宝妈们可以通过孩子们的表现、症状来进行处理;当然,第一时间就诊是最安全稳妥的。

如果孩子的表现在“绿灯”内,说明情况相对稳定,可以继续在家观察。如果出现了“黄灯”的表现,说明情况不太稳定,家长需要引起重视。当“红灯”的表现出现,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医,防止出现严重后果。
1.孩子的皮肤、嘴唇或舌头和平时一样红润。
2.孩子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一起看喜欢的动画片。
3.家长可以很轻易地逗笑孩子。
4.孩子和平时一样精力充沛,活泼好动。
5.孩子的皮肤摸上去和平时一样滑嫩软润。
黄灯区表现(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表现,请爸爸妈妈重视,多观察孩子):
1.孩子的皮肤、嘴唇或舌头有些苍白。
2.孩子不想笑了,需要家长很努力才能逗笑。
3.孩子不想玩玩具了,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也不能吸引他(她)的注意力。
4.孩子比平时睡得要久,需要家长用很长时间才能喊醒。
5.孩子皮肤摸上去有些干干的,小便也比平时要少。
6.孩子明显感觉到冷、会发抖,手脚都是冰凉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3—6个月的小宝宝,体温达到了39℃以上,家长一定要多观察。
红灯区表现(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表现,请赶紧带到医院,接受医生诊疗):
1.孩子的皮肤、嘴唇或舌头出现青斑色的花纹,甚至变成青紫色、蓝色。
2.无论家长怎么喊,孩子都没有反应。
3.孩子哭声很微弱,或者呻吟,表现得非常难受。
4.孩子呼吸非常急促,甚至显得很费劲。
5.孩子头顶的“小窗户”(囟门)隆起来(1岁以下小婴儿囟门未闭合,可以观察到)。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不到3个月的小宝宝,当体温达到了38℃甚至更高温度,请家长尽快带孩子就诊。
当体温不满足用药条件时可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用于帮助孩子降低体温的非药物方法,适用于体温不超过38.5℃的情况。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物理降温方法:
温水擦浴:使用32℃—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轻轻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四肢。这种方法通过增加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来帮助散热。
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颈部或腋下,这些贴片利用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适合轻中度发热的孩子。
适当衣着:在孩子发热时,应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以帮助身体散热。
保持室内通风:确保房间通风良好,帮助调节室内温度,促进孩子体温下降。
多喝水: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水分,通过排尿帮助身体散热。
黄文瑾提醒,对于体温超过38.5℃的孩子,或者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退热药物。此外,孩子如有心脏疾病、贫血或其他严重健康问题,应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
体温下降时,该时期孩子大量出汗,脉搏和心率恢复正常,精神食欲逐渐恢复,应鼓励孩子多次饮水,避免脱水,同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感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