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反腐大片”不能当笑话看

这几日在央视连续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反腐 为了人民》,作为“年度反腐大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

今年的专题片主题很清晰:反腐为了人民。情节确实很“戏剧”:从长春某学校校长和后勤主任每餐克扣几毛钱、9年从学生餐里捞了70多万,到永州的周小健把个人收款码挂在缴费窗口、公然贪污近千万;从妄图“搭天线”、中石油多名干部从饭局上坠入政治骗子的迷魂局,到孙志刚贪腐几乎从不亲自经手,妻儿、兄弟都是他的“收款员”……透过这部专题片,大家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贪腐“众生相”,也在网上掀起一波波讨论热潮。

 

这样的热度,并不意外。但凡涉及反腐的作品,往往都自带流量。而相较于平日纪检监察机关在公开通报中的“简要概述”,专题片高度还原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甚至荒唐可笑的贪腐细节,特别是落马官员在镜头前的现身说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关切,也很快掀起了“全民追片”热潮。一些网友将这部专题片封为“年度必追片”。而令人唏嘘感慨的是,片中这些曾经的党员领导干部,活成了笑话,活成了悲剧,活成了教训。

说实话,难免有人是抱着“看笑话”的态度来“追片”的。被人们嘲笑,这些落马官员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作为观看者,特别是党员干部,或者是职场中手握一定权力的人,则不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来观看,抱着猎奇心理选择性接受,看见贪污腐败、奢靡生活的情节就兴趣盎然,遇到剖析反思就简单滑过,停留在“吃瓜”“猎奇”“看热闹”等层面,甚至仅仅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这样,就是辜负了每年精心挑选案例、精心制作专题片的良苦用心,就错失了“照镜子、正衣冠”的一次良机。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警示宣传片。年初公开播放“反腐大片”,无疑向全社会传递了对腐败零容忍的政治决心,也让更多人领悟到其中的党心与民心,深刻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这样的信心和决心,需要全社会作为强大后盾。

而对党员干部来说,这应是一次有切肤之感的警示教育。人们常说,“摔个跟头换个明白。”实际上,要防止摔跟头,就要善于吃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而“反腐大片”正是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躬身自省的机会。专题片以案件情景重现、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办案干部剖析点评,是对试图伸手者的当头棒喝,也是对思想松懈者的咬耳扯袖。特别是镜头前贪腐官员声泪俱下的忏悔,应如同在耳边响起的一记记响鼓重锤: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祸患常积于忽微”,这句话是无数案例给出的深刻教训,也是党员干部最容易淡漠忽视的思维认知。从曝光的案例来看,腐败分子并非都生性贪婪,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是“老实人”“好同志”“实干派”,就像我们身边的大多数。而坠入腐败深渊,往往都是从一顿饭、一条烟、一场牌开始的。正是在吃吃喝喝、迎来送往、勾肩搭背的点点滴滴之下,他们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深渊。在看这些片子时,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倘若遇到这样的场景、面临同样的诱惑,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不犯糊涂、栽跟头?不妨在观看时多些“代入感”,拿案例当“镜子”,设身处地进行场景还原,想一想换作自己,会怎么做,该如何抉择。

读懂“前车之鉴”,走好“明日之路”。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水木(顾敏)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方思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