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颜宁拒会”该警醒谁

“明年我只参加已经接受邀请的学术会议,不接受国内任何个人或者单位的邀请作学术报告,除非是学生们,或者博士后们的集体邀请。”近日,“学术大咖”颜宁的微博声明引发业界讨论。颜宁这话不无道理,“一个人不能一直输出,必须有学习和沉淀,否则怎么可能一直有新鲜的内容?”看来,声明“拒做学术报告”的重要原因,是担心会议挤占自己科研投入的时间、精力。

对专家学者而言,参加学术会议本身就是学术活动的一部分,适当参会,有利于掌握学术动态、业界风向,拓宽学术视野,无论对科研还是对个人发展,都尤为必要。不过,也有部分学者深陷“会海”,有的“赶场子”赚“走穴费”,有的刷“存在感”彰显学术影响,有的将“会场”当成“交际场”“名利场”,不管是不是利于学术研究,都要参加一下。同时,不少会议为体现规格、级别,也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应景性、站台性活动,甚至盲目扩大参会人员范围,这就挤占了专家学者“科研生命”。

多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就吐槽,“不少会议是熟人组织的,不去会得罪人,去了浪费时间”。他甚至建议中国科学院应该带头砍掉一半会议。可见,即便是老资格的院士,也不能免于被过多会议占用时间,陷入“进退两难”中。另有知名学者称,自己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甚至自嘲为“兼职科学家”——会议挤占了太多时间,科研只能往后靠一靠。可见,会议多了,确实容易形成困扰。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时,鉴于学校的会议和辩论等活动过多等,就曾感慨“人是多么和有限生命开着玩笑呵!”“盛年不重来”,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科学家的精力尤其宝贵,尤其要避免他们“和有限生命开玩笑”。

这次,颜宁公开拒绝不必要的学术会议,这种对学术的纯粹和定力让人钦佩,但拒绝背后,也有“学术大牛”自带的底气——即便再怎么拒绝,恐怕颜宁都不缺学术发表和呈现的渠道。不过,很多“青椒”恐怕难以如此“超脱”。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之所以愿“耗在”学术冗会上,不宜简单归咎于“热衷追名逐利”。一些学者也有难言之隐。比如,一些基础研究领域设置了比例过大竞争性申请项目,一些学术刊物“人情稿”充数、公平发稿的版面不多,这就导致部分学者为了“混脸熟”,不得不参加会议。有的单位基于文旅宣传等考虑,往往将办会作为工具,甚至出现“纪念刘备托孤”“纪念诸葛亮仙逝”等噱头各异的学术会议,客观上提供了过多参会机会。这些因素,都在消解学术会议的纯粹性、学术性,挤占学者时间。

去年,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压减不必要的学术会议,对剪掉专家学者时间分配上不必要的“枝丫”,产生了显著成效。不过,保证学者科研时间,除了专家学者要多一些颜宁的自警、净化参会目的外,还需要创造条件为学者“解围”。一方面要遏制“乱办会”的冲动,弱化一些单位借办会“突击花钱”、学术宣传和打造文旅IP等不纯动机,通过减少“可开可不开的会”、少请“可来可不来的人”、少说“可说可不说的话”,让学术会议回归学术、更加纯粹。一方面,要消除“要开的学术会议太多”的无奈,如在学术评价体系、项目申报中,适当弱化学术会议相关评价指标,让专家学者们不必因为担心不参会“失去机会”而四处奔走。

(韩宗峰)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