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两会时间,无论是省委主要领导在政协开幕式的讲话,还是代表委员的热议,抑或是各设区市马不停蹄推出的一项项举措,都透出“干字当头”的鲜明信号。
一个“干”字,成为响彻江苏大地的最强音。
每个人在汉字启蒙时,“干”字应该是最先学会的那一批。两横一竖,简简单单的三笔,横平竖直、遒劲有力。简单的笔画组合里,隐藏着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的密码。
若把这“两横一竖”拆解开来,上头一横,不妨看成我们的目标与规划。过去十年,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在时间的卷轴中书写了“强富美高”的恢宏画卷。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七个更加”的具体部署。这一“横”就是我们的实干方向,各项工作都要向这里看齐,各方力量都要朝这里汇聚。
中间一横,则寓意着江苏长期的积累与优势。全国百强市全覆盖、百强县占1/4,5个设区市GDP过万亿,2个县级市GDP破5000亿……这些亮闪闪的成绩,都是全省上下铆足一股劲拼出来、干出来的。这一“横”,承载着奋斗过程中的汗水与坚持,引领江苏发展一步步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而那一竖,无疑是贯穿上下的奋斗与落实。有了目标、有了积累,若缺这股子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一切也都是空中楼阁。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干、眼高手低。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想,就都是问题;干,就都有办法。这一“竖”,是一以贯之的密码,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干”,是时代发展的刚需。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浪潮滚滚向前,国际竞争日益白热化。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势下,各国都在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而拼命奔跑。不干,就会落后;慢干,亦会被甩下。唯有以只争朝夕的干劲,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稳住脚跟、破浪前行,这是全球语境下的必然抉择。
“干”,是江苏历来的底色。改革开放之初,昆山人凭借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从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起步,一家一家企业去谈,一个一个项目去磨,一砖一瓦砌起“最强县级市”的产业大厦;今天的常州,面对技术人才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难题,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中生有”托举出“中国新能源之都”的活力和显示度。一个“干”字,是“江苏号”劈波远航的最强引擎。
“干”,是走在前列的担当。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置身改革开放前沿,肩负“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在全国大局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增强信心凭什么?迎难而上靠什么?奋发有为看什么?答案都系于一个“干”字。爬坡过坎、越沟迈壑,难是真难,面对复杂局面,问题挑战交织,再加上大基数的经济体量带来的发展压力,无疑难度又会“升级”;干要真干,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干”的实际成效,彰显“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担当。
儿时写“干”字,一笔一划勾勒形状;如今看江苏,一举一动躬行践履。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将有力的笔触化为生动的实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迎面而来的,必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豁然开朗。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