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江苏步入“两会时间”。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过去一年,江苏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南京大学在全球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在常州总装下线,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全国最多……江苏科技创新之花结出更多发展之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参加今年江苏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都有哪些关切与心声?本期《科技周刊》推出两会特别策划,从代表委员口中的一个个“关键词”解读江苏科技创新趋势。
关键词1 “人工智能+”

“聆听了信长星书记的讲话和省长许昆林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科研工作者信心倍增。”省政协委员,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胜元表示,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着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让我们感到责任与使命在肩。
“人工智能+”赋能百业,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江苏勇于创新,积极开拓,走在“人工智能+”的前列。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应用研究与技术转化、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向国家强大国防及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需求,徐胜元教授正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默默奉献,硕果累累,所研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地面轮式机器人等地面无人系统。
在徐胜元的手机相册中,收藏着一辆路面状况检测车的照片。“这是我们团队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公路路面状况检测车,通过提出计算机自动智能识别路面病害的算法以及病害的分布式处理方法,使系统病害自动识别率达到90%以上,可节省人工成本70%以上。在近2年的使用中,已经为江苏道路检测创造约1.3亿元的经济价值!”
在徐胜元看来,要实现“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更要重视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跨学科人才培养。近年来,南理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职称分类评价改革,建立了“四型七类”的职称晋升体系,为青年教师成长拓展“赛道”,让青年教师“无障碍奔跑”。
“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继续在复杂地面环境的感知与识别、导航与控制等方面开展原创性研究,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徐胜元表示。
关键词2 智改数转

制造业的智改数转,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省人大代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九虎介绍,在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中,南瑞继保积极实践智改数转网联,已经尝到“甜头”——“十四五”期间产能翻番、生产效率提高30%,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0余家供应商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令参与企业的运营成本下降10%。
江苏持续深化“1650”产业体系建设,出台了《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然而,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江苏如在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可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促进江苏制造业的智改数转,政府引导如“前轮”把握方向,企业自驱力如“后轮”提供动能。李九虎建议,省政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和数据大模型建设,搭建并整合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与此同时,企业要以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为引导,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提高核心竞争力。“双轮驱动”将促进集群形成、发展,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除了“双轮驱动”,加快智改数转还要注重示范引领、标准护航。
目前,江苏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强化对龙头企业智改数转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级评估,支持它们牵头制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场景,有利于在行业内推广智改数转,引领制造业的新腾飞。
李九虎表示,技术标准的规范建设,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江苏要发挥好龙头企业多、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主导和参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技术标准的编写与修订,以技术标准保障江苏制造业智改数转的新征程,提高江苏在全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影响力。
关键词3 概念验证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今年省两会,致公党江苏省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概念验证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案》。
这份提案指出,江苏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已启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但我省出台的有关政策偏重于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而对于概念验证项目服务费收取、创业投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缺乏体系化的配套政策;我省对概念验证中心的财政补助类别相对单一,且金额较低;具备复合型背景且有实操经验的概念验证人才欠缺。提案建议,制定配套性政策文件,完善我省概念验证体系建设与布局;强化概念验证资助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概念验证专业人才的培育。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唐敦兵认为,概念验证非常必要,做好概念验证有助于破解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转化中小心翼翼、“不敢迈步”的问题。概念验证也是新生事物,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以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重视,为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对“概念”也要加强甄别,高价值、有望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才进行验证,避免概念验证泛化。
在唐敦兵看来,概念验证中心需要研究机构、创新平台等多方共同参与建设,需要足够的工程人员、技术人员、预判人员参与其中。概念验证工作也要与成果转化的后续环节——中试、产业链下游的应用主体顺畅衔接。
他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对概念验证中心补助的财政支持金额,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效应,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抓手,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鼓励社会资本、产业基金有序参与概念验证基金的设立与运作。
关键词4 创新联合体

“加大‘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努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一流生态。省人大代表,南通大学副校长、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施炜表示,南通大学正实施“科技攀升行动”,聚焦科技前沿,推动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继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之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施炜表示。在这一新兴学科领域,作为领跑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顾晓松多年来一直围绕“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调控的相关机制”医学难题迎难而上。从提出“神经再生化学趋化性生长”的假说,到颠覆了传统的脊髓损伤后促进功能性恢复机制研究的思路,再到首次发现并证明了多个修复与再生调控的分子机制,研制出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至今取得了一项项突破性创新性成果。
科技创新前沿成果的转化同样也要“遥遥领先”。施炜透露,面对组织再生修复赛道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亟须突破“组织器官缺损及功能障碍”核心技术瓶颈。为尽早攻克这项世界难题,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牵头构建了人才攻关创新联合体,涵盖组织工程、临床医学、医用材料、药剂学、脑机接口、计算机等组织修复再生医疗背景与技术研发背景的专家学者,已经成功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临床修复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多例,最长缺损达到20厘米,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批运用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临床案例,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的创新与转化应用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将充分发挥院士头雁效应,培养带动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创新联合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疾病、生物医药领域重大需求,整合组织工程修复产业链上下游,产才融合,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地域集群,努力形成千亿级新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施炜表示。
关键词5 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提振了行业信心。”省人大代表,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邵阳表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扎实,产品竞争力强。他表示,2025年的重点工作,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展开。
过去一年,世和基因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主线,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攻克技术难关。去年4月,企业参与的肺癌精准放疗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创新了中国乃至全球肺癌患者治疗模式。11月,继两大NGS创新医疗器械试剂产品获批之后,公司又一款核心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审批通道,填补了我国NGS液体活检市场空白。
“医疗健康产业属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领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扎实,产品竞争力强,正站在创新发展的风口浪尖。”邵阳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引领下,江苏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监管的提速与升级将为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推动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我们信心十足!”邵阳表示,新的一年,公司将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多层面合作,探索建立标准化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同时,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产品海外注册、市场拓展及技术服务提升,努力在全球市场实现更大突破,为江苏生物医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6 绿色生态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本次省两会,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态研究部部长褚海燕重点关注污染物绿色修复治理和绿色生态发展。
褚海燕表示,通过调研发现,省内土壤及水体中污染物的残留、联合毒性效应及生态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目前我省对传统污染物的面源污染已进行了普查,但对于新型污染物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期。”
新型污染物主要是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江苏沿海河口地区,海洋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一定的微塑料污染。目前对于江苏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仍然较少。
对此,他建议,要全面精准识别不同污染场地的典型污染类型。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域、不同场地和不同场景下的典型污染物及残留水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整理,建立我省精准的环境污染图谱,为后续减污治理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此外,目前我省针对新型污染物降解技术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且多为单一工艺研究,部分工艺会造成二次污染等风险。在褚海燕看来,我们应聚焦新型绿色的修复技术,来解决不同环境下的污染问题。例如,针对江苏的农田土壤,可以利用根际强化消减技术实现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的农田土壤原位生物修复。针对工业土壤及水体,可以采用碳材料包埋功能微生物技术实现微塑料、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
“污染修复不仅需要适用性技术的创新,更需加强多种修复技术集成和工程应用,需要系统开展多介质污染过程与驱动机制、生态风险效应与安全阈值、消减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为保障江苏省污染修复治理和绿色生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褚海燕表示。
关键词7 高水平人才高地

本次省两会,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重点关注招才引才,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与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建议》。
李向东表示,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创新强省,肩负着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集聚顶尖人才、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江苏省在人才政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人才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江苏省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政策落实力度不够、部分地区人才政策同质化等。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江苏省仍需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和激励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
李向东建议,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传统评价方式,注重考察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同时,建立分类评价机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才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尤其是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建议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简化项目申报、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和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同时,加大对科研团队的经费支持力度,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江苏应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设立青年人才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体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让更多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李向东说。
关键词8 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复合型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次省两会,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尚洪波重点关注江苏低空经济气象人才的培养。
“气象条件是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气象人才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承担多重任务。”通过调研,尚洪波发现,对标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江苏面向低空经济产业的气象人才培养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培养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缺乏统一标准和认证体系、培养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
对此,尚洪波建议,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现实需要,加快培养低空经济气象人才,补齐低空经济发展的气象工作短板。如多部门牵头,制定面向低空经济的气象人才培养规划与标准,明确低空经济气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套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为气象人才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成长提供资金保障、实践平台与实训基地等坚实支撑。
同时,加快设置面向低空经济发展的气象学科专业,针对低空经济这一特定领域进行超常规布局,加大投入力度、集中配置资源、加速部署边界层气象、中尺度气象、航空气象等行业“靶向”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引领布局。鼓励高校形成“气象+低空”的交叉学科体系,培养一批既懂气象原理,又精通“低空经济+”的交叉复合人才,推动低空经济在农业、物流、旅游的多场景应用。
建立服务低空经济产业的气象人才培养机制,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认证等工作,同时开展低空经济产业毕业生需求预测,支持高校根据需求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优化招生结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杨频萍 叶真 张宣 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