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买束年宵花,复刻古人的“岁朝清供”

交汇点讯 春节将至,一捧年宵花增添了浓浓年味,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最近,花卉进入消费旺季,在南京的汉中门鲜花批发市场,澳梅、蜡梅、蝴蝶兰、郁金香、百合等各色鲜花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挑选。

南京的汉中门鲜花批发市场 吴雨阳 摄
新春将近,市民选购鲜花。吴雨阳 摄

在“花间密码”鲜花店,店主戴先生为顾客修剪花枝、搭配鲜花、包装花束,一边忙活一边告诉记者:“最近前来买花的顾客逐渐增多,农历廿四至廿八更是销售高峰。澳梅、红玫瑰、红百合等红色花卉卖得比较好。除了蜡梅、水仙等传统选择,不用浇水就能开花的‘朱顶红’、可以等待开花结果的草莓盆栽也很受欢迎。”

新春将近,市民选购鲜花。吴雨阳 摄
新春将近,市民选购鲜花。吴雨阳 摄

“更买鲜花度岁华”,迎新春的“仪式感”古人也有。清代黄钺绘制的《龢丰协象》图册,一共十二幅图,描绘了各种农家年俗。其中一幅《富贵唐花》,描绘了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人们用盛开的鲜花作年节装饰的情景。爱花、爱美之心,自古已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香顺表示,现在可见最早的插花文献记载与宗教有关,即六朝时期的《南史》对佛前供花的描述:“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唐朝文化昌盛,宫廷与民间皆盛行插花之雅事,插花不再是宗教的专利,开始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民俗节日,少不了花卉的点缀。如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但毋庸讳言,在中国古代,受制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物流运输等等,插花的花材随季节变化,花材是比较“奇货可居”的,冬天的时令花卉以水仙、蜡梅为主。苏州文史学者金凯帆表示,如今,许多信奉“不时不食”的苏州人,同样讲究“岁时担花”,尽管现代花卉种类繁多,最青睐的还是水仙、蜡梅等传统年花,尤其喜爱水仙淡雅素净。“许多人家保持着在腊月养水仙的习惯,只需一碟清水、几粒卵石,等到过年,刚好花就开了。”

金凯帆 供图

“中国古人很聪明,清代的时候,‘唐花’技术就成熟了。”俞香顺介绍,唐花又名堂花、窖花,类似现代温室培育的花。清代王士祯《居易录》卷下记载:“今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所谓堂花,又名唐花是也。”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里说:“窖花始于马塍,亦名唐花。康熙初,山塘陈维秀,始得窖薰之法,腊月中能发非时之品,如牡丹、碧桃、玉兰、梅花、水仙之类,鲜艳夺目,供居人新年陈设之需。”“马塍”在杭州西湖边,从宋代开始就是著名的花卉培植基地;“山塘”在苏州,一头连着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是重要的花卉销售区。

虽说市面上有了供应,但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消费的。不过,中国古人有各种各样的“像生花”,可以弥补鲜花的“缺席”,通草花就是常见的一种,价廉物美,宋朝就流行了。俞香顺举了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为了迎接贵妃省亲,贾府刻意经营,巧夺天工、“偷春”有术:“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他还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很多家庭有塑料花,过年的时候会清洗一下,新新亮亮迎接新年。“‘俱往矣’!现在过年前后,花市火热,鲜花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凯帆供图

古人的年宵花,又称“岁朝清供”。清供即清雅的供品,时令不同,所用之物亦不同,正月初一以鲜花、瑞草、嘉果、奇石、文玩、美器供于案上,以求新年吉庆、春意盎然。金凯帆告诉记者,古时岁朝清供有“三友”:天竹、蜡梅、水仙。它们都是冬天的时令花卉,色调为红、黄、青白,颜色鲜丽,彼此搭配,将寒冷、萧瑟的冬季点缀得生机盎然,赏心悦目。

当简单的陈设演变成文人的雅趣。意蕴也变得更加丰富。岁朝清供图起源于宋代,在清中后期江南地区成为文人画盛行的题材类型,通常描绘新春时节盛开的应时花卉、果实,以及具有吉祥寓意的清供物品。从流传的岁朝清供图来看,花瓶、苹果表示平安;佛手、香橼表示圆满,福气;天竹、桂花表示富贵;葫芦、葡萄表示多子;月季、松枝表示长寿。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图》中,就汇聚了水仙、天竹、牡丹、佛手、菖蒲、荔枝与香橼等,寓意“事事如意”“福寿康宁”“富足平安”。除了插瓶,有盆养者如美人蕉、水仙,置架装盘者如香橼、佛手,文人清供讲究摆放的器具、搭配和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以求随意中见风雅。

就地取材的俗常之物也能作为清供,体现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物事的感悟和最朴素美好的祈愿。金凯帆回忆,苏州老画家凌虚,生前长年独居苏州城桃花坞,擅画金鱼。老人晚年在家炒菜做饭,切青菜或白菜,剩下小小一个菜心,会放在一个小碟子里面加一点点水,聊作供养,本真淳朴。苏州画家杨明义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州老船家留下时代剪影,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为了方便使用,人们在船篷顶上放一个面盆,里面种上大蒜。“下雪的天,一片洁白茫然,小船上顶一抹盎然绿意格外鲜亮。实用的寻常之物,却带来别具一格的生活之美。”金凯帆说,“郑板桥诗云,‘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雅致乐趣,脱俗越尘,既是对美的追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

店主戴先生为顾客打理鲜花。吴雨阳 摄

“祝你们新年新气象!”每当把花束递到顾客手中,戴先生总要送上热气腾腾的祝愿,同样收获一句真诚的祝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这岁序更替、新春伊始之际,古老的习俗带着历史的馥郁芬芳,穿越几百年的时光悄然而至,弥漫着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道。年花之美,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新春的热爱,对雅趣闲情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