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数智化是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关键驱动力,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力。高等教育利用专业优势,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达到学习的即时性、高效性、灵动性、创新性、共享性等,为深入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内化助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智力基础,为实现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扩大化、学习的终身化,最终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注入强大动力。
人口规模巨大是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构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库,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当前的重要课题。面对14亿人的终身学习需求,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既是巨大挑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石。
高等教育数智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强国建设的人力资源蓄水池注入强大活力,既拓宽知识传播和技能培养的边界,促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手段的高效利用,又拓展因材施教和潜能激发的限度,促使知识技能的精准化指导和突破校园走向全民,还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合理地设置教育评估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终身学习生态,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与要求
通过高等教育数智化提升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应用于提升家庭经济水平,反映于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全民终身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和能力支撑。互联网时代各项技术的交互应用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度改造和迭代升级,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人们能随时随地、各取所需地获取前沿知识、技能证书、实操机会等。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使共同富裕所需的个体知识技能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关键在于全民终身学习。高等教育数智化成为终身学习成果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桥梁和推动力。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知识技能传播方式,更广泛的群体得以接触最前沿的高等教育学术成果和技术应用,加快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满足个体技能层次的需求,增强个体在职业竞争中的软实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思路和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义
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努力。
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物质和精神并重,既关注物质方面的硕果,涵盖提升教育资源获取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实现成果转化等,又聚焦精神层面的涵养,涉及培养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感提升等。
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意义是物质和精神并进,在物质方面用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通学习资源壁垒,使更多人跨越经济和地理障碍,受惠于高质量高等教育服务。精神层面通过“校企社家”四方联动激发全民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持续探索的习惯,鼓励创新思维,促进个人兴趣与潜能发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筑牢意识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条件与依托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民终身学习创造理想的外部条件,全民终身学习为良好生态环境的打造给予丰厚的人力支援,两者相辅相成、双向促进。
高等教育数智化促进生态问题研究、推动环保技术创新、加强节能设备攻关,为全民终身学习创造更优美的环境条件,同时浓厚的全民学习氛围、便捷的教育资源获取渠道、鼓励创新探索的社会风气,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平台化的在线资源、载体化的虚拟实验室等助力人们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遵循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意识更加普及,绿色发展之路的共建共享更加顺利。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与保障
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各国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高等教育数智化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跨越国界,惠及全球学习者。
和平发展为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安稳的社会环境。和平发展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数智化助推全民终身学习不仅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国际交流培养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举办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中强调数字赋能全民学习,要求各地积极打造终身学习数智化服务平台,推进跨平台、跨地域、跨层级的学习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高校可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运用现代数智技术、平台和工具等,突出专业性、普及性和联动性,助推全民终身学习,为高水平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戴 欢(作者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在线精品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号:YYJPKC2022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