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冷得格外晚。1月22日,冬日暖阳高照,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镇张渡村1000多亩小麦田里,翠绿的、簇生的麦苗,排成行、组成列、布成阵。
田间有俗语:麦无二旺,冬旺春不旺。小麦生育周期内只有一次旺盛生长和分蘖分穗的机会,冬季旺长会提前消耗养分,造成来年产量下降。遇到暖冬,种植户们最忧心的,就是小麦旺长。
这个暖冬,作为省级农业数字化建设试点基地,张渡村的小麦长势如何?随手拔出一株麦苗,村党支部书记陈磊向记者展示,小麦白色的根须粗壮有力,“你看这根,扎得又深又牢”。
如今的这幅冬藏景象,来之不易。就在三年前,眼下的小麦田还是一片林地。“家家户户守着自己小地块,没有经济收益。”陈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说服靠天种地的农户愿意连地成块、联上“云端”?
得知省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苏合集团正在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选点省级农业数字化建设试点基地后,张渡村积极争取。试点开展后,村委会联合基地共同探索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变革为标志,创新采用供销合作社、企业、村合作社模式,合作酿酒原粮本土化项目,由苏合集团旗下江苏天合云商有限公司提供田间联网,宿迁市苏合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分析利用大数据提供相应农业服务,宿迁本土酿酒企业以订单式采购原粮,村委会鼓励村民共同加入合作社,小田变大田,农民种粮少了后顾之忧,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如今,张渡村300多农户加入村合作社,全村整合千余亩土地改良后轮种高粱和小麦,大幅提升了村集体收入。“无人机巡田,‘科技范儿’种田。”指着刚巡田飞回村委会的无人机,天合云商实施工程师陶尚平介绍说,巡田无人机搭载先进传感器,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关键参数都会在数字后台实时显现,从挑选种子、播种、定苗、施肥、病虫害防控、收割入库一整套流程可以追溯。“每一株小麦,都有自己的代码,以后消费者扫一扫酒瓶上的二维码,就能知晓这瓶酒的原粮产地。”
江苏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2亩。“手握数据,更要会用。”宿迁市苏合农服负责人江广帅说,以往种粮农户缺乏技术、资金和信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存在服务内容单一、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实现联网,还要结合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形成完善可靠的智慧种植解决方案,实现农田基础设施智能化、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管理决策科学化。
“心中有‘数’,种粮不慌。”种植大户夏均告诉记者,去年秋季高粱丰收后,智慧种植平台帮助农户分析提出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多次镇压的方案,镇压过后,小麦得以更好地冬藏,“高科技种田,为来年丰收增添了底气。”
临近年关,夏均又算起“丰收账”:“上一茬种植的高粱亩均产量达到1072.65斤,收入约1500元,总收入增加了10万块钱左右,来年估摸着小麦亩均产量能达到1400多斤,腰包还能再鼓一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明慧/文 赵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