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春运”的感觉,越来越淡了吗?

  明天就是除夕了。

  随着2025年春运高峰的来临,这几天,各大火车站、客运站、机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归家的人群中,是否也有你的身影?

  今年春运怎么样?数据其实挺震撼的:自1月14日春运正式启动以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已超10亿人次。据预测,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预计将有90亿人次的跨区域人员流动,其中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将分别达到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但另一方面,尽管人员流动数量居高不下,而很多人都越来越感觉到,春运的“动静”似乎远没有从前没有那么大了。在社交媒体上,甚至还有一些网友表示,如果不是看到媒体的报道,都没意识到今年的春运已经开始这么多天了。

  人们对“春运”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从上世纪开始,“春运”一词就和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料显示,1979年,我国春运客流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此后,每年的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在春节期间开始加速汇聚,形成了“春运”浩浩荡荡大场面。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一票难求的焦虑、长途跋涉的疲惫……春运也一度成了“回家难”的代名词,成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时至今日,春运仍是一场社会的大考验。但相较过去的艰辛不易,记忆中“春运”的味道似乎正在淡去。

  最直观的,要数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折腾感、拥挤感、疲惫感在慢慢消失。从动辄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现在三四个小时就能从南飞驰到北,且还有不少人选择自驾一路逍遥回家乡;从通宵排队买票,到手机一键下单、进站人脸识别……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让“春运”像一粒泡腾片迅速消融。譬如,这几天,长达493.8米的最长复兴号G5次列车迎战春运;多地“空铁联运”提档升级,让旅客不再为赶车赶飞机而焦虑;北京、杭州等地机场应用民航A3级认证的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旅客平均人身安检时间可以从30秒缩短到15秒;各地铁路加大运力投放,大量夜班高铁加开,全天候饱和式运营,网友笑言,“只要你想,一定要给你送回老家过年。”

  不仅是人畅其行,还有物畅其流。

  还记得那张照片吗?15年前,20岁出头的巴木玉布木在南昌火车站赶“春运”回家。她身背高出自己头顶近1米长的巨大包裹,一手拿着双肩包,一手抱着孩子……这一场景被记者抓拍发布后,她被人们称为“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的形象,其实是一代人的春运的共同记忆。曾经的春运行囊“三大件”:背着的大包袱、扛着的蛇皮袋和提着的塑料桶,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肉眼可见的变化就是,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把人们从沉重的包裹中解放了出来。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仅春运首周,全国日均快递业务量超6.5亿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大多是年货年礼。于是乎,大包小包不再是春运标配,“轻装上阵”的旅客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这些淡去的春运味道,背后是呼啸而过的时代列车。而在春运“陈味”淡去的同时,各种“清新”的味道,也如梅花暗香袭来。最典型的,当数带薪休假、春节度假等新时尚新年俗,这也让“春节回家”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项。又譬如,“反向春运”也渐成趋势,很多老年人带着家乡特产,与子女在另一座城市团聚,享受别样的团圆。

  有人说,春运是一部热气腾腾的“流动史诗”,是人与物的奔涌交织。当曾经的拥挤与疲惫之旅变得如此从容而美好,每一个微小的瞬间也都能让人倍感温馨。前不久,一位盲人女孩从烟台南站出发,其间,来自不同站点铁路、地铁的数十位工作人员的接力护送,最终让她跨越1200公里快乐返回家乡浙江衢州。

  春运就是这样一场全民参与的“大迁徙”。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加持之下,在越来越多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之中,这样的“大迁徙”一定会展现出各具魅力的新风景,不断给我们以新的味道。

  那么,就让春运的拥挤闹心成为一代人过往的记忆吧。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言心(林元沁) 

责编:方思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