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国宝遇见非遗春节·你好,灵蛇

龙腾四海辞旧岁

蛇舞九天迎新春

明天是乙巳蛇年第一天

让我们跟着一群文物里的灵蛇

来体味国宝里的中国年

万年寻踪

蛇大约出现于1.5亿年以前

行迹遍布全球

△ 蛇化石,国家自然博物馆藏

△ 蛇化石,首都博物馆藏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

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

文物上就出现了蛇的形象

△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蛇纹双耳彩陶壶,青海省博物馆藏

△ 商周·石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商周·蛇纹圆角梯形金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春秋·青铜,故宫博物院藏

△ 汉·双蛇纹方砖,故宫博物院藏

龙蛇分化

蛇又被称作“小龙”

从目前已发现的龙的造型来看

时间越早的龙

其形象越接近于蛇

△ 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龙盘,临汾市博物馆藏

△ 夏·二里头遗址陶堆塑龙纹透底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 战国·彩漆龙蛇豆,湖北省博物馆藏

△ 战国·蟠虺纹圆形金饰,孔子博物馆藏。蟠虺纹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以盘曲的小蛇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即使是唐宋以来已经基本定型的龙

其蛇的特征也十分明显

△ 西夏·彩绘双龙首蛇身图木板画,武威市博物馆藏

△ 元·螭纹银杯,镇江博物馆藏。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 清·锦地红彩双勾缠枝堆塑蟠螭瓶,赣州市博物馆藏

因此闻一多等学者认为

龙正是在蛇形象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成的

人蛇合一

蛇常常与人或其他动物结合成为神灵

中国人信仰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

便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广为流传

△ 春秋·青玉人首蛇身饰,河南博物院藏

△ 魏晋·伏羲女娲画像砖,高台县博物馆藏

△ 唐·伏羲女娲图绢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清·人首蛇身彩画,天水伏羲庙 (先天殿后檐栱间板上)

生肖信仰

正是凭借巨大的影响力

蛇才得以跻身于中华传统生肖之列

成为年俗文化的形象标识

△ 唐·首十二生肖俑,西安博物院藏

△ 唐·“都管七国”人物银盒,西安博物院藏。银盒盒口上下以缠丝卷叶纹为背景,錾刻十二生肖图案。图案左右为“子时半夜”“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等十二时辰的题榜

△ 北魏·十二生肖铜镜,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 清·侗族十二生肖花银项圈,桂林博物馆藏

想了解更多文物里的灵蛇?

不如去家门口的博物馆看一看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

“灵蛇献瑞——2025 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

正在全国40多个博物馆举办

480件套与蛇相关的文物

让您了解生肖文化的无限魅力

今年,这个展览还将在文化和旅游部

在全球的40个海外机构展出

总台纪录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彩绘十二生肖俑》

也将翻译成英西法阿俄韩德意8种语言

同步在展览中播放

带全世界了解中国生肖文化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武慧锋

文案丨邵希炜

视觉丨林琳

审校丨朱冬梅 文明

统筹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