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何以中国·文化中国行 | 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穿越的F4“画里有话”

除夕的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悠扬丝竹声袅袅飘荡,一扇时光之门缓缓开启,似一幅长卷,一首诗,一首歌,F4跨越千年,惊艳亮相,精彩登场。惠山古镇被赋予了神奇生命力,与高科技光影巧妙融合,演绎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古今“对话”。

顾恺之:我唱画圣一支笔,洛神飞到谁心中

最先踏入时光舞台的,是东晋画坛巨匠顾恺之。他穿越岁月长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无锡。在古镇临河的小二楼上,他身姿儒雅,手持画笔,悠然吟唱:“我唱画圣一支笔,洛神飞到谁心中。”

顾恺之生于晋陵无锡,享有“中国书画之祖”的美誉。他的代表作《洛神赋图》,以曹植《洛神赋》为蓝本,采用长卷形式,用细腻流畅的“高古游丝描”,搭配色彩的微妙变化,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知、相别的凄美爱情故事刻画得淋漓尽致,开创了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绘画创作的先河。

他提出“以形写神”的论点,强调绘画不仅要描绘外形,更要传达内在精神气质,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奠定基础。唐代 “画圣” 吴道子,受顾恺之 “以形写神” 思想影响,笔下人物生动,线条流畅多变。现当代画家傅抱石,继承顾恺之对人物内在精神刻画的重视,其《九歌图》《丽人行》等便是明证。著名画家张大千,大胆借鉴顾恺之等传统画家的技法理念,作品时而呈现如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细腻质感,风格丰富多样。南京画家梁立志、黄廷海、萧平等人的江南山水题材作品,兼具传统文人画韵味与对江南自然人文景观的独特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与顾恺之同属无锡的吴冠中,其作品画面也在春晚呈现。吴冠中生于无锡江阴,与顾恺之相隔1571年。他描绘江南水乡时,凭借对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独特布局,以及对线条色彩的精妙运用,展现江南水乡灵动、温婉的神韵气质,与顾恺之追求神韵的理念遥相呼应。

范仲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河岸上,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子应声唱出“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此人正是北宋的范仲淹。这一出自《岳阳楼记》的佳句,描绘了端起酒杯迎风畅饮、内心喜悦的场景,放在南长老街竟也十分应景。

范仲淹,苏州人,生于徐州,幼年家境贫寒,却凭借苦学成才。北宋仁宗时代,他主持 “庆历新政”,开启了大宋变法的先河,为后续影响大宋国运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史料中虽并无范仲淹确切到过无锡的记载,但他所写的两篇文章却与无锡文化紧密相连。《泰伯庙》一文,歌颂了东吴文化重要人物泰伯的丰功伟绩,使范仲淹的文字与无锡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刻关联。而《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尽显其家国情怀。这种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对无锡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惠山古镇上的范文正公祠便是最好的见证。

苏轼:我唱踏遍江南更流连

河中游船悠悠驶来,船头站立着峨冠博带的苏轼,他把酒临风,感慨道:“我唱踏遍江南更流连。”苏轼,四川眉山人,一生仕途坎坷,辗转于贬官之路,却生性旷达乐观,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诗词、绘画等精神财富。

他与无锡有什么交集?原来,从海南儋州归来时,苏轼曾托人在宜兴的蜀山南麓购置土地,建造“东坡草堂”,打算在此安度余生。奈何在水路运河乘船途中患病,最终病逝于常州。

早在公元1073年,常州和润州遭遇旱灾,苏轼奉命前往主持赈灾。结束后,听闻无锡惠山景色如画,二泉水闻名遐迩,便专程前来游览。他登上惠山之巅,俯瞰水天一色的太湖,品尝甘冽的二泉水,聆听山中松涛阵阵,欣然写下《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其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苏轼在无锡有众多好友,如无锡的钱安道、钱道人兄弟,以及宜兴的蒋之奇等,他们时常交流切磋。苏轼所倡导的“文以载道”文化理念,为无锡当地的文化风气注入了独特活力。

徐霞客:朝碧海、暮苍梧,终不似无锡景

大侠装扮的行者徐霞客出场了,他放声道出:“朝碧海、暮苍梧,终不似无锡景。” 徐霞客放弃科举仕途,毅然踏上充满艰险的游历考察之路,三十余载如一日,以纪实的手法,为后世留下了极具价值的文献《徐霞客游记》,为研究明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徐霞客出生于无锡江阴市马镇南岐村,每次远游往返,都从家旁的胜水桥码头出发,小船直抵无锡,而后借助京杭大运河,南来北往,畅游全国各地。南禅寺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香火旺盛,徐霞客在无锡舟行时,从北门至东门,常需绕道南门,方能前往西门攀登惠山、锡山,因此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伴随着悠扬的琵琶声,江南软语,柔上心头。“我心有一曲,轻吟与君听:盘古到如今,南长老街走。鼋头渚头立,二泉试茶,独携小团月。太湖美,运河穿古今。风笔雨墨共描绘,江南依旧好……”(华诚)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