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春节档首日,全国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8亿元,其中,江苏省电影票房达1.99亿元,创造了江苏影史单日票房纪录。值得关注的是,跻身票房前三位的电影中,有两部是由中国神话题材改编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
神话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无论是“封神”还是“哪吒”的故事,都家喻户晓,这两部电影在保留了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讲述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永恒情感。

“封神三部曲”以少年姬发的成长为主线,《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关键词是“守护”,对家园的守护。
“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乐此乐土,我守我护。”从殷商质子到西岐少主,面对强敌兵临城下,姬发要“破局”拯救家园。姬发的成长交织着血与泪,从对商王殷寿的崇拜,到龙德殿上弑父的挣扎,再到明晰内心。一路上,他目睹了太多人的死亡:冀州百姓、父兄、挚友……他不愿意冀州之痛再次上演,也不希望无辜的士兵和百姓牺牲。至仁至爱,宽厚悲悯是姬发的人生底色,只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统帅,甚至是“天下共主”,他还尚不成熟,需要经历诸多的淬炼。
影片中,西岐百姓围着篝火跳舞,唱着赞美自己家乡的歌曲,这样寻常烟火的画面很令人感动。这是西岐“乐土”的具象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乡土的守护,对农耕生活的眷恋,对于忠诚、亲情的永恒追求,也在更深层次娓娓道出了中华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源头。
“封神故事”的诚意,还在于最大限度汲取中式古典美学。为了呈现中国神话史诗的视觉盛宴,乌尔善带领团队前往多地历史遗址和博物馆采风,把青铜器纹样运用在服装和兵器设计上。片中的魔家四将取材自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昆仑仙人、姜子牙等人物造型多来自山西道教遗址永乐宫元明时期的水陆画,片尾曲《乐土》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特点,歌词还体现出《诗经》的古风古韵。

五年前,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将影片情感和故事推向高潮,同时也留下了悬念——“哪吒2”该如何延续这个故事?

事实证明,《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传承前作的基础上仍有所突破,这一次,他要对抗的“父”是世界运行的不公平规则。在这个规则中,神仙永远比妖魔高人一等。无论是人还是妖,都渴望通过神考拿到被阐教承认的令牌,位列仙班。当哪吒进入规则后才发现,对妖魔的教化实际是将他们炼制成耗材,以供阐教门人的修炼。

影片中,面对种族危机,哪吒、敖丙、龙王,以及万千被镇压在海底的妖兽,他们“不认命不甘心”,勇敢去挑战不公的一切,“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并带领所有角色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从“逆天改命”到“守护苍生”,《哪吒之魔童闹海》折射出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思考,重新诠释了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寻找自我与担当,其蕴含的文化深度超越了一般动画电影的娱乐功能。

在这两部中国神话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父慈子孝弟兄友恭”,看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看到了“惩恶扬善匡扶正义”,还看到了“扶危济困救世济民”……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传统。
这两部神话电影将视线转向历史深处,有着为中华文明寻根探源的真诚,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间,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拥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姿态,也是中国人的一次“精神还乡”和“文化寻根”。
大银幕中的那个“哪吒”和“封神”,已然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哪吒”和“封神”,但永远是我们的“哪吒”和“封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