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暖洋洋,一群江苏的“红领巾”以劳动为笔,在时光长卷上书写着别样年味。在大年初二的推荐作品合集中,金陵古巷到太湖之滨的少先队员们褪去稚气,在锅碗瓢盆的叮咚声与非遗技艺的墨香中,将劳动化作最生动的春节语言。他们以双手触摸文化根脉,用汗水浇灌成长之花,让千年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童真光彩。
庖厨烟火暖岁寒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二年级(5)班的洪念卿同学化身“年夜饭小厨神”,樱桃水果萝卜在她的刀下绽成晶莹花瓣,糖霜如细雪轻覆,红白相间的凉拌菜宛若冰雪红梅,为年夜餐桌添了一抹江南诗意。
南京市四方小学的袁茹伊同学晨起执勺,将老母鸡的醇香熬成琥珀色浓汤,年糕片沉浮如白玉舟,一碗鸡汤年糕面氤氲着“长长久久”的祈愿,暖了全家人的胃与心。
南京书人实验学校的陶芯雨同学为大家展示了娴熟的包饺子手艺,十指翻飞,肉馅裹入月牙白的面皮中,捏褶如叠浪,几十只饺子在一旁列成了“元宝阵”。
巧手裁春焕新居
宜兴市常春藤外国语学校的王昊逸同学谱出劳动新春序曲,给玻璃贴上红彤彤的窗花,给大门贴上花哨有趣的装饰画,连被褥都铺出了仪式感。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的卢延豪同学以超轻黏土塑灵蛇,制成精美手工艺品。蛇首轻昂衔着“巳巳如意”的祝福,守护万家团圆。
非遗薪火映童颜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的熊钇霖同学执剪裁春光,红纸旋舞间,纸屑纷飞如落红,带领大家以第一视角体验非遗剪纸技艺。
南京市大光路小学的朱恩朵同学走进明孝陵博物馆的非遗工作室,用乌墨在红纸上洇出苍劲“福”字,非遗拓印技艺与当代年味在此刻共鸣。
结语
这个春节,江苏少先队员们以劳动为舟,溯游传统文化的长河。灶台上的烟火气,剪纸里的吉祥纹,都是成长路上最动听的乐章。当非遗技艺从古籍走入生活,当劳动技能从课堂融入血脉,少年们便成了文化传承的摆渡人。
愿更多同学行动起来,让春节不仅是收获压岁钱的欢喜时刻,更成为用双手播种希望的耕耘时节。毕竟,亲手编织的年味才会历久弥新,汗水浇灌的春天必将花满枝头。
广大少先队员们,你打算如何度过“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快来参加“红领巾劳动吧”平台特别策划的“新春我来秀”劳动视频征集活动(点击进入)吧!在这里,既能利用假期学习培养劳动技能、参与劳动实践,也能通过劳动这一独特方式更好沉浸式体验春节传统文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宗祺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