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瞭望评|社交平台上亲人间的“屏蔽”

作息“黑白颠倒”,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房间一片狼藉,衣服零食到处乱丢;饭点不好好吃饭,夜里点外卖……春节假期才开始几天,从放假刚回家时的宝贝到现在的“嫌弃对象”,一些大学生已经在网络发布自己被嫌弃的状态了,而且这条状态一定要屏蔽父母。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交软件里那个小小的“屏蔽”按钮,竟成了不少年轻人与父母之间一道悄然的鸿沟。只需轻轻一点,父母便被隔绝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外,曾经亲密无间的交流,也随之渐渐变少。实际上,不止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多有血缘或者亲属关系的人,也会选择这样的“屏蔽”。

有网友曾在社交平台发问:你发朋友圈或分享小作文会“屏蔽”亲人吗?从留言评论来看,选择屏蔽的占了多数。社交平台上亲人间的“屏蔽”,确实耐人寻味也值得思考。

还是以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屏蔽”为例,代与代之间的观念差异,往往是年轻人屏蔽父母的主要原因之一。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父母一辈成长于截然不同的时代,所处的生活环境塑造了其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与当下年轻人有着较大差异甚至天壤之别也就不足为怪了。就拿消费观念来说,父母总习惯节俭,对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在他们眼中,一些非必要的消费行为无疑就是浪费。而孩子们则更希望追求生活的“高品质”,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慷慨解囊。当这些差异在日常交流中不断碰撞,孩子们面对父母的唠叨和不理解,常常感到无力招架,于是,网络“屏蔽”就成了一个最简单的选项。

其实,即便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沟通顺畅,这种网络“屏蔽”,依然会发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人都会对独立空间和隐私充满强烈渴望。这也是导致现在孩子们“屏蔽”父母交流的重要因素。孩子们渴望摆脱父母长期以来的过度保护与管控,渴望拥有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个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不用担心被父母随意评判和干涉。

社交网络上,不少年轻人都分享过发朋友圈忘记屏蔽父母的后果:深夜发个状态,第二天一大早接到父母要求早睡的电话;在朋友圈感慨一下人生,父母会在评论里追问出了什么问题;分享一篇公众号文章,父母就会私信批评三观不正……

坦白说,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点滴,已是当下年轻人展示自我或者体现存在的一个重要方式,有时甚至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树洞”,但亲人间特别是父母的过度关注和频繁评论,势必会让人觉得隐私被侵犯,仿佛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视之下。时间久了,为了守住这片小小的私人空间,许多孩子最终会选择网络“屏蔽”。

现实看,网络“屏蔽”这一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看,短期的确能减少了亲子之间的摩擦和争吵,也让年轻人获得了想要的宁静与自由。但从长远角度审视,特别是当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犄角旮旯的时候,这种屏蔽却在不知不觉中拉远了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使沟通变成一道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鸿沟。特别是,父母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生活状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有力的支持。一旦这种隔阂形成,想要消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社交平台上亲人间的“屏蔽”,或许是赛博空间带来的一种难以避免的存在现象。但由屏蔽带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之“墙”,则需要引起重视并想办法消弭。

一方面,现在的父母确实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隐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尤其是与孩子交流时,更要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和评判模式。另一方面,孩子们也要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父母,要知道,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不少年轻的父母还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弥补实际生活中沟通与理解的缺失,特别是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缺憾,赛博空间甚至可以发挥无法替代的大作用。

撰稿:瞭望评论员 冬宝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胡兰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