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化 > 正文
贾飞:多重身份重构下的青春文学突围者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青春文学始终是最具活力也最受争议的领域。当郭敬明的《小时代》用奢侈品堆砌都市幻象、韩寒以叛逆姿态解构传统教育时,1985年生于四川渠县的贾飞,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位身兼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副主席、辞赋创作者、易经研究者的作家,以《中国式青春》为原点,构建起一个融合县城叙事、历史解构与文体实验的文学世界,在体制与市场、精英与大众的夹缝中,书写着独特的文学突围史。

一、原生态青春:县城叙事的美学革命

贾飞最重要的文学标签“中国原生态青春文学开创者”,本质上是对都市青春文学的话语反叛。当主流青春文学将镜头对准北上广的咖啡馆与私立学校时,《中国式青春》却将舞台设置在四川盆地的县城网吧、乡镇高中与城乡结合部的录像厅。这种地理空间的转移,带来了全新的美学范式:

1. 祛魅化的青春图景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二手摩托车后座”“五元包夜网吧”“乡镇KTV促销小姐”等意象,彻底剥离了青春文学惯有的浪漫滤镜。主角贾小刀高考失利后,陷入迷茫与挣扎,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在底层生活中不断摸索前行,这种被现实打磨的状态与《三重门》里林雨翔的文人式忧郁形成鲜明对比。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指出:“贾飞用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青年的精神褶皱。”

2. 体制化书写的突破

与“疼痛青春”的个体叙事不同,贾飞将县城青年的命运与政策变迁紧密勾连。《中国式青春》中“撤乡并镇”政策引发的家庭迁徙、“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废之争等情节,形成独特的“政策 - 个体”互动叙事模式。这种书写策略使其作品被纳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当代社会镜像》教材,成为理解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文学样本。

3. 下沉市场的精准触达

开卷数据显示,该书65%销量来自三四线城市,拼多多渠道占比达38%,在河北白沟、四川简阳等地的民营书店长期位居畅销榜首。这种市场分布与内容特质的高度契合,验证了贾飞对基层读者精神需求的深刻把握。

二、跨文体实验:辞赋、易经与历史解构

贾飞的文学版图远不止青春叙事。作为罕见的跨文体创作者,他在历史普及、辞赋创作、古体诗词等领域的探索,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身份:

1. 历史书写的“祛魅”与“赋魅”

在《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男人,女人,天才)这三部作品中,贾飞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书写风格。他将张居正称为“改革CEO”,用现代管理学术语解构明代政治生态,打破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解读历史;同时,他又以骈文作品重塑历史人物的精神维度,让读者在古典文学的韵味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解构 - 重构”的双轨写作,形成独特的历史阐释路径。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部作品不仅在大陆收获了广泛好评,还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繁体版,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让不同地区的读者,都能领略到贾飞独特的历史解读魅力。凭借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贾飞荣获了第十届四川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这无疑是对他在文学领域耕耘成果的高度肯定 ,也体现了他多种文化题材创作上的深厚功底与创新精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段志强在导读中评价:“贾飞的历史书写像棱镜,既折射当代人的认知焦虑,又保留了对古典精神的敬畏。”

2. 辞赋创作的文化复兴实践

贾飞创作的《天府家风馆记》《屏山书院记》等20余篇辞赋,被篆刻于川渝文旅地标,使这种古老文体重新进入公共空间。不同于学院派辞赋的古典范式,他的作品融入“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现代语汇,在成都宽窄巷子等景点引发年轻游客的拍照打卡热潮。这种“文旅 + 辞赋”的融合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3. 古体诗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贾飞创作的古体诗词作品《屏山古韵》,以细腻笔触描绘家乡山川风貌与人文底蕴,用词精妙、韵律和谐,尽显古体诗词的典雅之美,同时又融入对当代生活的感悟,展现时代特色。这一作品不仅彰显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如穿梭的创作能力,拓宽了自身的写作视野,也为古体诗词的当代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

4. 《易经密码》的跨界尝试

将《易经》64卦与职场攻略、情感关系、人生曲折相结合的写作策略,虽被批“学术娱乐化”,却在抖音知识付费板块创下百万播放量。这种争议性探索,暴露出贾飞在学术深度与大众传播间的摇摆,却也证明其捕捉时代知识焦虑的敏锐嗅觉。

三、体制与市场的共生模式

贾飞的崛起,映射出新时代作家对文学生产机制的创造性利用:

1. 政策红利的文学转化

作为“天府青城计划”专家,贾飞将乡村振兴、家风建设等政策议题转化为创作资源。《野有蔓草》中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散文,直接给许多省市提供了文旅宣传的范本;《屏山古韵》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展现地方文化的佳作,也成为多地“文旅融合”重点推荐书目。这种“政策 - 创作 - 产业”的闭环,开辟了体制内作家的生存新径。

2. 教育系统的渠道深耕

《中国式青春》进入北师大教材后,贾飞及其团队开发出读书会方案,用文化影响渗透校园。在重庆涪陵某中学的田野调查显示,该书已成为语文教师讲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案例,这种教育系统的认可为其带来持续稳定的机构采购量。

3. 流量时代的生存策略

当传统作家抵触直播带货时,贾飞在抖音推出“青春文学与县城中国”系列讲座,单场带动全国互联网图书销售超8000册。其工作室为创作积累素材,又通过UGC内容反哺IP热度,形成独特的流量转化模型。

四、争议与局限:文学性的世纪之问

贾飞的多重成功,始终伴随着文学价值的争议:

1. “应用文学”的先天困境

辞赋创作绑定文旅项目、易经研究侧重实用功能、青春叙事服务政策宣传,这种强烈的应用导向,导致《文艺报》发出警示:“当文学成为社会工程的注脚,其审美独立性或将消亡。”贾飞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金句体”表达(如“远灯照暗路,青春不留白”),也被批评为“口号式写作”。

2. 文体杂糅的叙事风险

《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中,学术考证、网络段子、赋体韵文的融合再创作,暴露出跨文体创作的整合难题。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李怡指出:“贾飞的实验精神值得肯定,但文体的自由应以思想的深度为前提。”

3. 经典化路径的迷雾

尽管两度入围鲁迅文学奖,贾飞始终未被严肃文学界完全接纳。其作品在豆瓣的评分分化(《远灯》8.3分,《易经密码》5.7分),折射出作家在精英与大众、文学与市场间的身份焦虑。

五、结语:县城中国的文学镜像

在城镇化率突破65%的当下,贾飞的价值恰在于为“县城中国”提供了鲜活的文学镜像。他的创作既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当代续写,也是对青春文学过度都市化的美学修正。当《中国式青春》的短剧在抖音掀起“小镇青年”话题风暴,当《冯氏家风馆记》等碑刻成为网红打卡点,贾飞证明了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化、体制资源与市场机制可以达成某种微妙平衡。

这位戴着作协副主席头衔却深耕拼多多渠道、研究易经却创作短视频脚本的作家,正以其混杂性重塑着文学的可能性。或许正如他在《远灯》中所写:“真正的光,从来不在路的尽头,而在千万人摸黑前行的脚步声里。”贾飞的文学实验,正是这探索路上的点点星火。(文/远行者)

责编:周正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