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青春文学始终是最具活力也最受争议的领域。当郭敬明的《小时代》用奢侈品堆砌都市幻象、韩寒以叛逆姿态解构传统教育时,1985年生于四川渠县的贾飞,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位身兼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副主席、辞赋创作者、易经研究者的作家,以《中国式青春》为原点,构建起一个融合县城叙事、历史解构与文体实验的文学世界,在体制与市场、精英与大众的夹缝中,书写着独特的文学突围史。
一、原生态青春:县城叙事的美学革命
贾飞最重要的文学标签“中国原生态青春文学开创者”,本质上是对都市青春文学的话语反叛。当主流青春文学将镜头对准北上广的咖啡馆与私立学校时,《中国式青春》却将舞台设置在四川盆地的县城网吧、乡镇高中与城乡结合部的录像厅。这种地理空间的转移,带来了全新的美学范式:
1. 祛魅化的青春图景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二手摩托车后座”“五元包夜网吧”“乡镇KTV促销小姐”等意象,彻底剥离了青春文学惯有的浪漫滤镜。主角贾小刀高考失利后,陷入迷茫与挣扎,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在底层生活中不断摸索前行,这种被现实打磨的状态与《三重门》里林雨翔的文人式忧郁形成鲜明对比。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指出:“贾飞用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青年的精神褶皱。”
2. 体制化书写的突破
与“疼痛青春”的个体叙事不同,贾飞将县城青年的命运与政策变迁紧密勾连。《中国式青春》中“撤乡并镇”政策引发的家庭迁徙、“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废之争等情节,形成独特的“政策 - 个体”互动叙事模式。这种书写策略使其作品被纳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当代社会镜像》教材,成为理解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文学样本。
3. 下沉市场的精准触达
开卷数据显示,该书65%销量来自三四线城市,拼多多渠道占比达38%,在河北白沟、四川简阳等地的民营书店长期位居畅销榜首。这种市场分布与内容特质的高度契合,验证了贾飞对基层读者精神需求的深刻把握。
二、跨文体实验:辞赋、易经与历史解构
贾飞的文学版图远不止青春叙事。作为罕见的跨文体创作者,他在历史普及、辞赋创作、古体诗词等领域的探索,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身份:
1. 历史书写的“祛魅”与“赋魅”
在《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男人,女人,天才)这三部作品中,贾飞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书写风格。他将张居正称为“改革CEO”,用现代管理学术语解构明代政治生态,打破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解读历史;同时,他又以骈文作品重塑历史人物的精神维度,让读者在古典文学的韵味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解构 - 重构”的双轨写作,形成独特的历史阐释路径。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部作品不仅在大陆收获了广泛好评,还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繁体版,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让不同地区的读者,都能领略到贾飞独特的历史解读魅力。凭借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贾飞荣获了第十届四川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这无疑是对他在文学领域耕耘成果的高度肯定 ,也体现了他多种文化题材创作上的深厚功底与创新精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段志强在导读中评价:“贾飞的历史书写像棱镜,既折射当代人的认知焦虑,又保留了对古典精神的敬畏。”
2. 辞赋创作的文化复兴实践
贾飞创作的《天府家风馆记》《屏山书院记》等20余篇辞赋,被篆刻于川渝文旅地标,使这种古老文体重新进入公共空间。不同于学院派辞赋的古典范式,他的作品融入“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现代语汇,在成都宽窄巷子等景点引发年轻游客的拍照打卡热潮。这种“文旅 + 辞赋”的融合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3. 古体诗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贾飞创作的古体诗词作品《屏山古韵》,以细腻笔触描绘家乡山川风貌与人文底蕴,用词精妙、韵律和谐,尽显古体诗词的典雅之美,同时又融入对当代生活的感悟,展现时代特色。这一作品不仅彰显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如穿梭的创作能力,拓宽了自身的写作视野,也为古体诗词的当代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
4. 《易经密码》的跨界尝试
将《易经》64卦与职场攻略、情感关系、人生曲折相结合的写作策略,虽被批“学术娱乐化”,却在抖音知识付费板块创下百万播放量。这种争议性探索,暴露出贾飞在学术深度与大众传播间的摇摆,却也证明其捕捉时代知识焦虑的敏锐嗅觉。
三、体制与市场的共生模式
贾飞的崛起,映射出新时代作家对文学生产机制的创造性利用:
1. 政策红利的文学转化
作为“天府青城计划”专家,贾飞将乡村振兴、家风建设等政策议题转化为创作资源。《野有蔓草》中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散文,直接给许多省市提供了文旅宣传的范本;《屏山古韵》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展现地方文化的佳作,也成为多地“文旅融合”重点推荐书目。这种“政策 - 创作 - 产业”的闭环,开辟了体制内作家的生存新径。
2. 教育系统的渠道深耕
《中国式青春》进入北师大教材后,贾飞及其团队开发出读书会方案,用文化影响渗透校园。在重庆涪陵某中学的田野调查显示,该书已成为语文教师讲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案例,这种教育系统的认可为其带来持续稳定的机构采购量。
3. 流量时代的生存策略
当传统作家抵触直播带货时,贾飞在抖音推出“青春文学与县城中国”系列讲座,单场带动全国互联网图书销售超8000册。其工作室为创作积累素材,又通过UGC内容反哺IP热度,形成独特的流量转化模型。
四、争议与局限:文学性的世纪之问
贾飞的多重成功,始终伴随着文学价值的争议:
1. “应用文学”的先天困境
辞赋创作绑定文旅项目、易经研究侧重实用功能、青春叙事服务政策宣传,这种强烈的应用导向,导致《文艺报》发出警示:“当文学成为社会工程的注脚,其审美独立性或将消亡。”贾飞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金句体”表达(如“远灯照暗路,青春不留白”),也被批评为“口号式写作”。
2. 文体杂糅的叙事风险
《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中,学术考证、网络段子、赋体韵文的融合再创作,暴露出跨文体创作的整合难题。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李怡指出:“贾飞的实验精神值得肯定,但文体的自由应以思想的深度为前提。”
3. 经典化路径的迷雾
尽管两度入围鲁迅文学奖,贾飞始终未被严肃文学界完全接纳。其作品在豆瓣的评分分化(《远灯》8.3分,《易经密码》5.7分),折射出作家在精英与大众、文学与市场间的身份焦虑。
五、结语:县城中国的文学镜像
在城镇化率突破65%的当下,贾飞的价值恰在于为“县城中国”提供了鲜活的文学镜像。他的创作既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当代续写,也是对青春文学过度都市化的美学修正。当《中国式青春》的短剧在抖音掀起“小镇青年”话题风暴,当《冯氏家风馆记》等碑刻成为网红打卡点,贾飞证明了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化、体制资源与市场机制可以达成某种微妙平衡。
这位戴着作协副主席头衔却深耕拼多多渠道、研究易经却创作短视频脚本的作家,正以其混杂性重塑着文学的可能性。或许正如他在《远灯》中所写:“真正的光,从来不在路的尽头,而在千万人摸黑前行的脚步声里。”贾飞的文学实验,正是这探索路上的点点星火。(文/远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