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每年新春第一会,我们都聚焦一个主题,明确新一年工作的‘风向标’,今年我们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月5日,盐城召开“新春第一会”,市委书记周斌提出,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5年,全市上下将聚焦产业第一支撑、创新第一动力,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盐城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连续4年接续开展科技年活动,特别是去年,盐城深耕产业赛道、聚焦企业培育、重抓生态优化,国家级荣誉接踵而来,创新主体加速涌现,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主要体现在三组数据上——
“1122”:实现了1个突破,金风科技获批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填补了1项空白,光伏创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得了2个大奖,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摘得了2个桂冠,富乐华、画你爱萌两家企业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
三个“5”:5047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新增高企5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2家,分别列全省第5、第6和第5位。
“35”:在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能力排名中提升8位、列第35,增幅全省第1。
数据,标注了盐城发展的新高度。研发机构的陆续落户,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科技高企的茁壮成长,是盐城科技创新蓬勃发展、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的真实写照。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盐城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协同升级。去年,全市5047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获评数全省第五,苏北苏中第一。制定《2024年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方案》,加快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编制重点产业链创新图谱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南,推荐申报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345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20项、应用场景13项、发布“揭榜挂帅”榜单11项。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升级。盐城推动起草《关于支持打造全市创新之核的专项政策》,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风能资源精准计算与评估软件及服务系统开发”(国家气候中心)已通过省产业研究院审议;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与省签订联动协议,共享长三角科研设施、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中科西伏河概念验证中心等一批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相继落户,中科检测(广州)公司新型储能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建设。
加快平台载体建设,打造科创高地。盐城高标准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氢能装备智造基地、通泰风电技术研发总部、中国能建沿海区域总部等项目。出台省级以上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制定“一园一策”改革方案,盐城高新区牵头,淮河生态经济带17个国家高新区联合成立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环保高新区入选省碳达峰碳中和首批试点园区,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和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金奖。
今年1月份,省委专门出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盐城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涉海重大科创平台。科技创新的未来已来,盐城将抢抓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助力新兴产业壮大、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勇攀产业创新“高峰”;聚力抓好科技招商、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突出打造领军标杆,构建创新主体“高地”;高质量提升园区创新水平、高能级打造创新平台矩阵、高标准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构筑创新要素“高台”;强化科技人才集聚、科技金融支撑、科技政策集成,打造创新生态“高原”……盐城正热情拥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创新因子嵌入发展新赛道,推动更多领域从“跟跑”到“领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