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000亿后再出发,江阴如何再攀高?节后复工第一天,江阴以一场干劲十足的“新春第一会”擂响新一年的战鼓。2月5日,江阴市召开“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暨江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会议明确要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启“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进一步抢抓机遇、固优补短,以科创赋能发展,让江阴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更足,以更大力度重塑江阴城市气质,将“科创江阴”火热的发展态势不断延续下去。

三年前的正月初八,江阴召开“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动员大会。三年里,科创江阴建设步履铿锵,重塑了江阴这座城市的底蕴气质。三年来,江阴累计新建投用科创载体280万平方米、是三年行动前总量的5.3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有效高企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是三年前的2.3倍、1.6倍、7倍,全市累计创造了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
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新”在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总牵引。如今的江阴已是同时拥有两所“双一流”大学的县级市。“两所家门口的大学,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更要成为照亮江阴未来的‘双子星’。”该市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新三年行动计划,江阴将全力支持校地之间、校企之间互相加持、彼此赋能,实现“0—1”的事在校园里探索干,“1—10”的事在孵化器里放手干,“10—100”的事在产业园里抢着干,让两所大学更多的科创项目落地江阴。未来,江阴将从产业端入手,开设更多紧扣产业需求的专业,从企业端发力,坚持校企合作办学、联合设立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打开思路、用足优势”,“科创江阴”爱才有妙招。“台上比拼,台下联姻。南理工在江阴承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前后来了18位院士及一大批教授、专家和大学生;在复合材料领域很有建树的武湛君教授到江阴创业后,还成为江南大学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的院长。”江阴市委人才办相关人士介绍,通过产业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引才、赛事引才等多种方式,江阴将持续做好“引才”文章,不断引来“金凤凰”,用好大学金字招牌探索“校招共用”新模式,实现更多“学校多了专家,江阴留了人才,人才收获了事业”的共赢场景。
对江阴而言,实体经济是根,根深才能叶茂;科技创新为纲,纲举才能目张。江阴的城市“科创T台”上,“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犹如四根大梁,通过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建成投用,已逐步撑起“科创江阴”的骨架。“全力引导、支持有条件、有意向的高校和企业,将实验室、研究院、新项目布局到科创T台里。”江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驻澄高校“八个一”合作路径、江阴在全国中心城市布局的十个科创飞地等为抓手,推动更多综合产出高、产业化能力强的科技项目落地。同时,江阴还将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四链融合,持续推动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燎原成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俞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