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开幕,这是继北京冬奥会之后,世界再次见证“中国冰雪”的独特魅力。可以想见,赛场上的激情,又将点燃多少冰雪热情。
很多人或许都已发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可谓一年热过一年,身边了解滑雪、想接触滑雪的人变多了。眼下,冰雪经济、冰雪旅游方兴未艾,赴冰雪之约也成为国人“闹新春”的新选择。有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参与冰雪运动的游客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11%。
更有意思的是,全国各大滑雪场一拨又一拨的滑雪爱好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孩哥”“小孩姐”,个头虽不大,却在雪道上大展身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短视频平台上,6岁的“小芸豆郭子怡”是新晋的“流量担当”。这个雪季,她穿着京剧服或是汉服,脚踏单板从高级雪道顶端径直而下,熟练地变速、转向。已经坚持滑雪训练两年的她,希望自己像苏翊鸣、谷爱凌一样成为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还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宣传短片里,走路还不稳的1岁萌娃可以稳稳站在滑雪板上,从小缓坡上一路顺利滑下;杭州11岁小将余昊泽成为2024-2025赛季全国单板滑雪平行项目青少年锦标赛冠军……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小到三四岁孩童,大到十多岁“专业”小选手,他们勇敢无畏,化身雪道上的追风少年,与雪地碰撞出“最冷的火花”,有的直接秒杀一众成年人,让网友玩笑道“建议小孩尽量不要太早学滑雪,容易伤到大人的自尊”。

说起来,虽然曾经冰雪运动相对小众,但却始终不乏爱好者。或许,这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冰雪就有着深厚情缘不无关系。
据考古资料,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发明了乘冰破雪的工具,掌握了冰雪中狩猎的技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有关冰雪的诗句,冰雪覆盖的世界通常被描绘得如同童话般,人们不仅喜欢赏雪、戏雪,还创造出冰嬉运动、冰雕技艺、冬季渔猎等冰雪文化。
也许正因为文化基因里对雪的喜爱,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抵挡冰雪的魅力,更何况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孩子们。在皑皑白雪面前,玩着、笑着、闹着,堆个雪人、打一打雪仗,甚至情不自禁扑腾到雪地里,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冲动。
而像滑雪这样的冰雪运动,更能让人体会到勇敢迈出第一步的欣喜,有慢慢征服冰天雪地的欢欣雀跃,更有在冰雪中驰骋的快意,很容易“上头”。但因为这个项目有着这样或者那样起点要求,运动条件相对“奢侈”,加上受地理、气候、习惯等因素影响,开展范围也相对有限,曾有“难进山海关”之说。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冰雪经济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从运动健儿们身上,越来越多的家庭看见了这项运动的魅力和乐趣所在,愿意投身其中。如今,滑雪已经成为不少家庭中亲子活动的新选项,为休闲,也是为锻炼孩子自信、勇敢、独立的品格。或许就是一次体验,就能让孩子们从此与冰雪结下“奇缘”。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技术、交通便捷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
近几年,全国多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冰雪经济的新政策,有的为冰雪企业减税降费,有的推动冰雪运动走进校园,有的以冰雪运动协会等组织形式助力开展嘉年华、旅游节等,围绕冰雪“花式整活”,从冰灯游园会到冰雕艺术展,从渔猎文化旅游节到冰雪文化博物馆,我们有了更多机会近距离深入了解、感受并爱上冰雪文化。技术进步让冰雪运动摆脱季节性限制,各类型滑雪场数量增多、雪道扩容,服务设施也更加完备,青少年滑雪比赛或培训班也多了起来,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成为肉眼可见的现实,不但跨过山海关、走向全国各地,也从冬季走向了四季,让上冰、上雪有了更多选择。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了解、喜欢并参与这项运动,无论是成为一个爱好,还是走向职业,都有无限可能。而这,也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无限可能。
撰稿|瞭望评论员 见微(胡兰兰)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