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首个工作日,有设区市主要领导在“新春第一会”上发出“三问”:省委寄予厚望怎么办?民生新期待怎么办?标兵渐远、追兵逼近怎么办?直击人心的“灵魂拷问”,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对加快发展的自省与自觉。
时代巨轮破浪前行,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变化,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坐标。这“三问”,实际上是所有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在产业同质化竞争中构建独特优势?怎样在区域竞合中实现价值跃升?当前,传统产业转型遭遇阵痛,新兴产业布局尚在孕育,城市发展动能转换的窗口期稍纵即逝,这种“自我拷问”,也是各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发展之问”。
无论是城市还是人,“认识你自己”都是最重要的课题。时时对标对表,看看自己与中央、省委要求距离多远,看看自己在发展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是“认识自己”的有效方法。江苏干部素有踏实扎实的好传统、好作风,从“九个有没有”到“创新三问”,我们一刻不停地在“自己问自己”的路上认识自己、探索前行。
发出“灵魂拷问”,彰显的首先是一种自省。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在区域发展赛道上,若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没有刀刃向内、正视问题的勇气,可能很快就会在浪潮中掉队。常常问问自己,产业布局是否合理、营商环境够不够优、人才吸引力强不强?在落实中央和省委政策时,是雷厉风行、不折不扣,还是拖拖拉拉、流于表面?在发展态势上,是敢于创新、自我超越,还是因循守旧,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裹足不前?敢于自我否定、常常自省自警,这种清醒认知,比任何动员令都更具穿透力。
敢于“灵魂拷问”,也是自信的表现。直面问题、不遮不掩,将自身瑕疵袒露于阳光之下,这是强者的底气,是真正的自信。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写道:“凡是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敢于公开揭短、敢于承认自己不行了的城市,随后都迎来了蜕变和新生、都很行了”。我们是有理由自信的。回望发展历程,江苏无论是资源禀赋、人文底蕴,还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都积攒下厚实家底和宝贵经验。发展难免有长项有短板,建立在自省基础上的自信,能够帮助我们在对标找差中更加明晰发展方向、构筑自身优势,在百舸争流中稳立潮头、在你追我赶中实现超越。
回答“灵魂拷问”,自强是唯一的答案。何以自强?今天,区域发展的竞逐绝不是面面俱到的全能比拼,而是长板效应的集聚释放。杭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合肥依靠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常州深耕新能源装备制造铸就“隐形冠军”,这些案例无不启示我们:唯有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能破茧突围。产业发展要“自强”,干部作风同样要“自强”,要多一些从“舒适区”走向“无人区”的勇气,勇于从“守成者”转变为“破局者”,决不能在犹豫徘徊中错失发展机遇。只有干字当头、迎难而上,才能带动各方面的干劲,重塑发展新优势。
没有问题何谈答案,没有“灵魂拷问”,就不会有触及灵魂的改变。于江苏而言,“灵魂拷问”绝不是一时的噱头,而是发乎于心、一以贯之的精神基因,是改革再出发、发展再启航的催征号角。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机遇永远垂青自强者。多些“灵魂拷问”的自省和自觉,我们的发展就会多些定力、少些弯路,稳稳向着中央期许、群众满意的目标奋力进发。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