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专访|苗怀明:再说“中国第一熊孩子”哪吒

“这就是名著改编的魅力!”5年多前,通俗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怀明曾在文章《话说中国第一熊孩子哪吒》中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并从文学与历史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哪吒形象的“前世今生”。

今年春节他再次走进电影院观看《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他看来,《哪吒2》五年磨一剑,续集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在电影画面、剧情立意方面做得更好了。从《哪吒1》的诞生到《哪吒2》的问世,这些年苗怀明一直以学者视角,从电影、歌曲、舞剧甚至游戏中去观察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去思考中国古典文学究竟该如何传播。

在他看来,80后、90后甚至00后并不是对传统文化没有感情,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需要传播者改变观念,作为大学教授,过去就是单一地让学生去看书,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变了,影视、舞剧、音乐甚至电子游戏成了主体,一定不能像过去那样强迫孩子,当他们真正有兴趣后必然会找出原著来读。与此同时,苗怀明越发感受到中国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力,“90后、00后他们绝不是垮掉的一代,我倒觉得他们会是将来有希望的一代,只要把任务给他们,他们一定能很漂亮地完成。”

以下是苗怀明的讲述:

1

《哪吒1》拍完后就对第二部比较期待,因为什么呢?主要是感到了中国动画片开始转变了,包括之前那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实话过去中国的动画片不好看,为什么?教化性太强。但是《哪吒1》和《大圣归来》就代表中国成人动画片的崛起,像唐老鸭、米老鼠这些都是大人跟小孩都可以看的,但是中国过去动画片是只能孩子看,基本上就没有成人的。

按理说火的应该都是战争、爱情之类的,没想到传统文化题材也非常火,火到什么程度,你看从前年开始,像《长安三万里》的那个夏天,就可以叫“古代文学之夏”。为什么呢?中学生、小学生跑到电影院里去干什么?去背唐诗,这个其实也是个适合成年人看的电影,而且做得非常好,我看完之后也是很开心。包括像后来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它是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他歌曲对《聊斋志异》的宣传抵得上我们专家100个讲座,歌曲火了之后,大家就直接跑到淄博去了,把蒲松龄纪念馆都给挤爆了。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拍得也是相当好,还有咱们江苏的舞剧《红楼梦》,300场演出场场爆满。

去年我就做了一个预言,我说下一年肯定也是古代文学年,你可以看到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现象了。过去我们老说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觉得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感情,但实际上不是。这说明什么问题?那就是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我们要改变一个传播观念。我是大学教授,我们过去比较单一,就让孩子就看书。现在借助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大家接受传统文化的渠道和方式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影视可能是主体,还有电子游戏,像《黑神话:悟空》这样的。

所以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影视,可以通过流行歌曲,可以通过游戏传播。如果孩子们对看电影、电视,听歌曲有兴趣,他一定会找原著来看,所以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一定不能像过去这样就是强迫在那看书,只要提起90后、00后的兴趣,他们自然会找出来看。

2

过去我们感觉很难过,为什么难过?就是我们中国的故事,外国人去讲。我们原来讲中国的故事教化太严重了。我们不反对教化,但是主张寓教于乐,如果你这个东西让人都不能接受,孩子不愿意看,你的教育目的也实现不了。

所以你看《哪吒1》和《哪吒2》电影,你会发现里面其实也是有蛮多说教的部分,但你会看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成长。

两部电影它实际上讲一个成长的故事。第一部讲的是“我要改变命运”:我生来就是个坏孩子,就是个魔丸变的,但是我要变成好孩子;但是第二集你会发现它有一个变化:我不仅变成个好孩子,我对社会有责任了,我要对朋友有责任,我要对我的家庭有责任,我要对陈塘关的百姓有责任。

这个成长的话题为什么受欢迎?孩子也关注这个话题,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作为家长,我们也关注我们的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这个点击中了所有人。

你会发现成长问题是所有人都关注的话题。电影里也有讲道理的部分,但是它首先是得好看,坐在电影院里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时,我发现大家大笑,尤其是申公豹,很幽默对吧?这部动画电影好在哪?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特点就是它有幽默感,而幽默感是过去中国儿童电影最缺乏的,我也希望后面电影拍第三部的时候一定要保留这种幽默感。

3

实际上中国古代小说被戏剧影视改编最多的不是《封神演义》,而是《西游记》。我统计了一下,现在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已经超过100部,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那些不成功的影视剧问题出在哪里?改动过大。《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虽然火了几部,但大部分火不起来,究其原因,一种是“跑得太远”,也就是说就剩个孙悟空、猪八戒的名字,与原著完全脱节;还有一种就是“太过拘谨”,就是大家都熟悉情节了,你却没有发挥。

我觉得这次饺子导演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它保持了传统,其实在《封神演义》里面,哪吒真的就是个坏孩子,比如哪吒闹海,哪吒和古代小说中的另两个人物孙悟空、贾宝玉有相似之处,我把他们三个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反骨仔”。

在《封神演义》里,哪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不断惹是生非,弄得老爸李靖一再崩溃。闹海是他主动挑起的,哪吒在水里玩乾坤圈、混天绫,弄得龙宫成为危房,无法正常办公,人家肯定不愿意,结果夜叉被打死,敖丙被抽筋,龙王去告状还被痛扁一顿,人家不抓狂那才怪。拿起弓箭玩射击游戏,结果把人家正在干活的童子射死,石矶娘娘要讨个说法,结果被哪吒师徒一窝端。

饺子导演有一点抓得很准,那就是继承了原著的核心,哪吒就是熊孩子。他的创新在哪?哪吒确实是个坏孩子,因为他是魔丸,但是只要父母有爱,可以激发出他内心的善良。哪怕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是一个魔丸对吧?但我仍然要变成人,所以就是说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我觉得一方面有继承哪吒魔性的一面,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另一方面关于人性的主题又被深化了。

4

当初《哪吒1》电影出来之后我听到好多反对的声音,好多人说这电影会带坏孩子,所以当时我出去做讲座,还有接受媒体采访,都曾谈到这一问题,我说现在孩子不是长在温室里。

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越来越苛刻,就是说他们不愿意面对社会的丰富与复杂性,他们对课本要求极高,一点点瑕疵都不行,比如认为中学课本应该把《水浒传》删掉,不能有打打杀杀的内容,这怎么可能呢?《三国演义》写改朝换代,其实也是打打杀杀,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经典小说没有一个作品适合孩子看的。

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家长好多不会做家长,社会其实是个丰富且复杂的机体,家长们偏要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面,应该很早就让孩子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否则孩子会觉得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是在欺骗他们,你看明明社会上那么多复杂,你偏偏这样教育我们,所以这样家长看起来为孩子好,但实际上会害孩子,而且这种所谓“无害化”教育其实也是无效的,因为孩子信息来源很广,他马上就知道真实的社会根本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倒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像《哪吒》系列电影倒是可以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一个好的方式,孩子也很感动,它跟那种说教完全不一样。

5

我个人倒是比较看好《哪吒2》之类的电影,我觉得它们正在创造属于我们的文化,或者是创造属于70后、80后、90后的文化。也许500年之后,后人看我们觉得《哪吒1》《哪吒2》就会变成新的经典,人家就来研究你了。

如果我们光是继承传统文化,包括唱戏也是如此,你如果只是原封不动照搬前人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那么过500年后人就会觉得我们这些“前人”没有出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也就是说文章一定要学秦汉的,诗一定要学盛唐的。但是转眼到了清代,那时的人就开始说明代没有出息,因为你文写不过秦汉,诗写不过盛唐,但明代人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恰恰是那些文人不关注的小说戏曲。

明人最重视的东西,反而到后代传不下来,为什么?明人只继承,变成泥古,泥古不化让后人觉得他们没有出息,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继承传统文化,更会创新。

6

说到文学影视的创新,我觉得有三个方面要注意:第一还是要有根。现在火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不能盲目地跟着时髦走。

第二个我觉得还是要用心。你要拍这些电影,毕竟要考虑票房,那就得用心,考虑观众的感受,用过去的话说叫为人民服务,现在来讲你要让大家喜欢你的电影,你必须得用心。从《哪吒2》可以看出来,他们都隔了好几年再推出。跟咱们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是一致的,以往人们谈到“工匠精神”多是指科技方面,我个人觉得从这个电影也可以看出来,就是说艺术也需要“工匠精神”。就像饺子这样,我如果做得不满意,我不拿出来,既然我拿出来,首先我的作品得把自己打动了,这样你才能感动观众。

第三个建议我觉得要与时俱进,根植于传统文化也必须考虑契合当代人的思考,比如说像《哪吒2》之所以火,我认为集中了我们成年人、孩子们关于成长的问题,还有社会阶层的问题,我觉得他抓住了时代的关注点,所以我个人觉得要与时俱进。

总之,我个人对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充满期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战争片、科幻片、成人动画片拍得都不错,而且你会发现这些主创团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像舞剧《红楼梦》,美得都要哭,主创都是一帮年轻人。90后、00后绝不是垮掉的一代,我倒觉得他们会是将来有希望的一代,只要把任务给他们,他们一定能很漂亮地完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