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流量热潮中的“无锡范本”

特约评论员/纳兰惊梦

春意渐浓时,无锡,这座千载风雅的江南名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惊艳亮相于央视春晚的舞台。从清名桥的桨声灯影到惠山映月的光影婆娑,从太湖鼋头渚的氤氲灵气到大运河上的千帆竞发,无锡分会场以一场深蕴家国诗情的视听盛宴惊艳了全网。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百年工商城”的独特气质,让无锡在流量狂潮中稳稳接住了“泼天的富贵”。据相关部门发布初步统计称,仅在今年春节的八天假期内,无锡共接待游客1556万余人次,“打卡”春晚分会场是很多外来游客的主要目的之一。

如今,无锡再次闪耀央视荧屏,登上万众期待的元宵晚会舞台。这座将江南诗意酿成生活的千年古城,让“想去无锡的心”再度到达顶峰。

为什么这样一座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当全国网友追问“无锡凭什么”的时候,答案或许藏在三个关键词里:工商基因、文化肌理、创新胆识。

无锡的“爆火”,其实是一场蓄力百年的厚积薄发。回溯中国近代史,无锡就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以荣氏兄弟、薛南溟、周舜卿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以敢为人先的拼劲撑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改革开放后,无锡依托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再度崛起,形成电子、机械、新能源等现代产业集群;今天的无锡,又有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硬核产业”领跑全球。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实业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当央视春晚的镜头对准无锡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卷,更是一座将实业精神注入文旅创新的“超级工厂”——用制造业的精密思维打磨文旅产品,用商业嗅觉捕捉流量密码,这才是“网红”表象下的真功夫。

无锡从不缺文化符号,也在深磨让文化符号“活起来”的叙事能力。惠山泥人不再只是非遗展柜里的摆件,而是化身表情包、盲盒,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张凌赫送给汤唯的“好柿成双”和春晚同款的“乙长福”和“巳有禧”泥人娃娃更是直接爆单。锡剧与江南丝竹不再局限于传统戏台,而是走进元宇宙、融入沉浸式演出,与Z世代隔空对话。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砖黛瓦下,老字号与新消费品牌比邻而居,江南小调与咖啡香交织缠绕,这种“不违和”的混搭,恰恰是无锡文化自信的体现:以开放姿态让传统与现代共舞,让每一个游客都能在“最江南”的底色中,触摸到“最当下”的呼吸。

无锡的流量密码,更在于敢把“不可能”变成“打卡点”。当一些古镇还在复制“小桥流水+商业街”模式时,无锡早已玩起了“超时空实验”:拈花湾用一场“禅意元宇宙”打破虚实边界,让唐宋风华与数字科技共生;运河畔的《运河四季》实景演出,以水为幕、以船为台,把线性文化遗产变成可沉浸、可交互的“立体剧本杀”。这种创新不是跟风堆砌高科技,而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解构与重构——它知道,游客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打卡”,而是独一无二的“入戏”。

流量终会退潮,但“长红”需要底气。春晚与元宵晚会的流量狂欢,终会随着节日热度消退,但无锡的“出圈”绝非偶然。从百年前民族工商业的筚路蓝缕,到今日文旅产业的敢想敢为,无锡始终在完成一场“传统的创造性突围”:它把历史的馈赠变成创新的资本,用文化的“慢变量”撬动流量的“快节奏”。当人们漫步无锡,看见的不仅是“江南好风景”,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从容转身的范本——这才是“网红城市”热潮中,值得深思的“无锡逻辑”。(纳兰惊梦)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