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 | 让现代生活多些“宁静”

白天震耳欲聋的装修噪声、晚上持续不断的广场舞高音、窗外往来车辆的喇叭声……为推动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生态环境部推动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

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然而噪声问题却时常困扰着这片“宁静之地”。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排在各类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一位。商业、餐饮娱乐、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装修等噪声,也常常干扰正常生活。宁静小区的建设,不仅深刻呼应了人们对安静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更是城市治理迈向精细化、人性化的重要一步。

噪音问题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随,一度被称为民生领域的“老大难”问题。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形成因素。比如,噪音来源多种多样,有交通噪音、生活噪音、商业噪音等等,其中有很多噪音具有随机和不可控性;再如,责任划分不明确,噪音污染防治涉及环保、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存在模糊和交叉地带;此外,目前对噪音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种种因素,使得噪音这个“看不见的污染”问题长期难以根治。

宁静小区建设的意义,更在于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对噪音污染问题的重视和治理。从宁静小区确定的基本条件看,既包括明确噪音限值、开展噪音监测等硬性要求,也包括更加重视居民体验,注重居民反馈等软性指标。这说明,噪音问题不仅是技术性的,也要注重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从宁静小区的成功实践看,各地积极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绿化带降噪,或通过社区公约,培养居民文明习惯,等等,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人们希望呼吸更清新的空气、看到更湛蓝的天空,同时也渴望拥有更安静的居住环境。宁静小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噪声污染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定能够守护好百姓的“耳畔安宁”,真正实现“还静于民”的目标。

(魏晓敏)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