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姿正腔媛 | 赶作业用AI?思考这件事,不可以外包

今年寒假开学前夕,一些学生“与时俱进”用起DeepSeek、豆包等AI应用赶作业,网友戏称“第一批用DeepSeek赶作业的孩子出现了”。对此,家长和老师反应不一,社交媒体中既有“AI解放双手”的欢呼,也不乏对“思维退化危机”的担忧。

AI浪潮呼啸而来,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被裹挟其中。从数学题的步骤解析到作文的框架生成,AI以“全能家教”的姿态变成“学习神器”。一方面,AI的便利性确实提升了效率,对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帮手”,另一方面,这种“便利”背后藏着不容小觑的风险。学生用AI赶作业对教育带来的冲击,绝不是一件可以“一笑而过”的小事,而是关于教育本质和人类未来的重大课题。

使用AI和“抄作业”有什么分别?是“帮手”还是“枪手”,在现实使用中,可能很难区分。不少教师发现,AI生成的作文虽语法精准却“成人化语言明显,缺乏儿童特有的灵性”,一堆“完美却缺乏灵魂”的作业,到底意义何在?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就会不再努力记忆,长此以往理解、分析、批判的能力也会相应弱化,会导致学习能力退化、知识获取“碎片化”以及面对开放性问题时缺乏主动性。当技术将作业从“学习过程”降维成“任务交付”,教育的本质意义正在被消解。

显然,AI“无孔不入”深度介入各个领域,已经是一个很难逆转的潮流。针对于此,很多学校正在进行一些探索和改变。比如,课程作业设置从“答案导向”转向“过程可见”,或者从单一问题转向跨学科项目制作业,可通过多环节任务分解避免“一键生成”。其次,在评价体系中强化思维痕迹考察,可增加“推演检查”环节,考察其解题的严谨性。以及,建立AI使用的伦理规范,“疏堵结合”探索AI工具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边界。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如果AI成为人类必须同行的伙伴,则意味着教育目标的调整与重塑,意味着教育系统的一场范式革命。当AI能轻易完成知识复现型任务时,教育的重心则必须转向AI难以替代的能力培养:当AI可以代劳知识搬运时,教师更需要成为“思维教练”,家长应转型为“成长伙伴”,而作业则应进化为“认知实验场”。学生使用AI也是一种“技术驯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侧重培养如何将技术工具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这恰恰意味着更为高阶的数字素养。一言以蔽之,未来的教育不是人与AI的竞争,而是借助AI实现人的认知升维,这也是教育转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AI赶作业现象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的复杂光谱。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生产“完美的答题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价值判断的完整人格。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警惕其负面效应。一旦习惯将思考“外包”,创造力就会濒临灭绝。在AI与教育的共生之路上,我们既要警惕技术异化的暗礁,更要把握住人类前进的航向——因为真正的教育革命,永远发生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交汇处。

( 陈立民)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