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AI时代,我们还能告诉孩子们什么

2025年年初,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展现AI强劲的发展势头,引发人们对被替代、被“优化”的隐忧,更带来时代之问: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去教育下一代?

AI当前,为了升学目标而进行的“题海战术”也许会逐渐失去意义。人工智能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发挥作用,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对知识进行识别和记忆,强大的算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替代通过反复记忆来获得知识的人脑。这样一来,AI的介入在未来可能会改变甚至结束全社会围绕应试教育兴起的“军备竞赛”——长久以来,大众教育的目标简化为“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的认知,绝大多数家庭对教育投入全力以赴,并不断推动产生更高的标准。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充满了不能输给其他人、不能掉队的焦虑,导致了青少年个体感到疲惫、倦怠和生命力的消耗。AI的“降维”打击,倒逼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也会促使教育者思考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一方面,避免AI可能“入侵”基础教育,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就像人类历史一贯的发展规律,把一部分工作交给机器承担,把人解放出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与其担心被AI“淘汰”,我们更有理由去期待,AI时代将产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鼓励人们跳出固化思维,激发创新活力。爱因斯坦有两句名言,“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唯有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从兴趣、性格出发去做选择,把精力放在寻找自身亮点、施展自我优势上,才能让每个人独特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挖掘,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无穷的自驱力,最终形成不会被AI替代的能力。如今,对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资源倾斜,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但我们也要看到,AI的“破局”也许带来了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但对每个人的行动反思、语言叙事、需求理解、提炼总结等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以往的教育目标中,这一点常受忽视。在使用DeepSeek、ChatGPT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提问、反馈、修正、再提问”这一交流模式已经发现,需求描述得越精确,得到的结果越准确,在AI提供大量知识积累的情况下,“结果实现”导向转变成“需求了解”和“分析描述”导向,将看似遥远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切实的行动,在其中各个阶段保持对“意义”的思考,必然构成AI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当下,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很多家长急着找培训机构,让孩子去学习AI,生怕孩子落于人后,不过,适应AI时代的学习能力也许无关补习的多与少(或者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持续学习、思考对思维、语言进行有效训练,获得意义赋予的能力并形成重要的“自我叙事”。

能长期保持思考,能始终勇于实践善于创造,实际上是对终身学习的践行,既需要有远大的目标,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详细阐述了“三万小时定律”,强调无论天赋如何,持续的练习和努力是通往卓越的必要条件。现在,AI可以直接告诉人们完美的答案,这些答案可能是以往需要花费巨量时间、洒下辛勤汗水才能获得的成效;但AI不能让人刻骨铭心地体验到,如何在求知的过程中,以超强的定力屏蔽各种喧哗、诱惑、安逸,孤独地熬过数万小时还能保持信念和冲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做长期主义的坚持,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才能为成长注入坚硬而充分的价值内核,用好AI而不惑于AI。

大风飞扬的时代,并不是只有奋勇前进才是胜利,踏实扎根、原地“向下”的生活同样值得注目。人工智能浪潮中,我们仍然应该重视生命教育,教会孩子们回应现实的关切,回归到以生命本质为主体的经验和感受。与AI共创共生,我们追寻着这样的生命图景:保持独立思考的清醒,坚守向善求真的信念,在思维碰撞的星火中感受理性之美,在平凡生活的褶皱里触摸真实的温度,让生命纷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充盈,如丰茂生长的雨林生态,最终汇聚成人类文明动人的多样性景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责编:姚依依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