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年开新局 拼好新经济⑩|湾区经济, 澎湃引擎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开新局,拼经济,谋发展。2024年底,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首发经济、数字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县域经济、海洋经济、湾区经济、园区经济、飞地经济、低空经济等多种经济。这也是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力方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新年开新局 拼好新经济”系列报道,聚焦多种经济在江苏的澎湃活力,展现江苏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太湖北岸,一段连绵108公里的湖湾如画卷般展开,将无锡市滨湖区的山水美景与科创资源巧妙融合,被誉为太湖108廊道”。沿着这段风景如画的湖岸线,当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五湾五城”拥湖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加速产城融合步伐,太湖湾湾区经济在此澎湃发展,展现出无限生机。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水经济形态具有显著特征。一般来说滨海湾区具有开放性、贸易便利性、产业带动性等优势,滨河湖湾区具有水陆产业互动关联性、友好宜居性等特征。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介绍,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湾区往往能衍生出强大经济效应。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结构开放、资源配置高效、集聚外溢功能强大、国际交往网络发达,是一流城市群的明显标志。”在太湖湾区,这一经济效应正得到生动诠释。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滨湖区蠡湖湾未来城内的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去年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在此正式启用,取得了量子科技行业重要创新成果。走进光子芯片中试线近6000平方米的高等级微纳加工超净间,精密设备排列整齐、高效运转,身穿洁净服的技术人员操作各类设备,认真观察产品各项参数运行情况。整个中试平台面积达1.7万平方米,集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年产晶圆超1.2万片,覆盖了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从光刻、薄膜沉积、刻蚀、湿法、切割、量测到封装的全闭环工艺。

“这里不仅有坚实产业基础和专业人才,更有宾至如归的营商环境,用‘科学家思维’做服务。”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金贤敏举例说,由于中试平台运行要求严苛,滨湖专门成立了专项小组,经过专家与科研人员无数次研讨,最终克服周边地铁震动干扰及环太湖流域环保要求等难题建成载体,实现了防微震、恒温恒湿、超净等关键能力建设,为光子芯片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一流保障。“今年一季度,中试线平台将正式提供对外流片服务。”金贤敏透露。

光子芯片中试线的投用是当地院地携手打造科创平台、实现产业突围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滨湖区已拥有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24年滨湖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170亿元,同比增长6.3%,连续两年跨越1100亿元大关。

滨湖区对全市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市重点监测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位列全市前三,数据背后湾区经济在无锡发展中所起到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蒋昭乙建议,未来要加大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高端服务业、零碳产业等领域的投入,为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放眼全省,位于长江和大海交汇点的新兴湾区通州湾,凭借通江通海通南北的优越区位和资源禀赋,成为江苏沿海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通州湾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6%,工业投资增长72.9%,增速均居南通第一。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陆忠华介绍:在高基数上加压奋进,通州湾示范区力争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在9%基础上实现更快增长。”

2025年新春大幕拉开,一艘满载7套国产风电整机的新加坡籍杂货船,从吕四起步港区通洋码头启航前往尼日利亚。吕四起步港区作为“大通州湾”的重要构成,目前其港区通洋码头货物吞吐量已突破 300 万立方,增长率达100%,航线通达六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站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布局的新风口,通州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对于我省来说,关于湾区的构想有诸多落在南通身上,一方面是通州湾交通设施较为完善,跨江通道、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互联畅通,江海联运条件优越,港区可建10万—30万吨级深水航道,逐步形成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内河集散、水陆连通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初步形成以新材料、电力能源、液化品物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土地资源丰富开发适宜度高,具有较强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蒋昭乙说。

展望未来,江苏如何进一步激发湾区经济澎湃动力?沿海经济作为湾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江苏持续向海图强向新提质,加速开启蓝色新动能。根据《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船舶和海工市场份额在国内超40%、国际市场份额力争达到18%左右,率先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第一强省。

蒋昭乙认为,江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翼,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区位上具有互补性。江苏可借助大湾区的海运、空运优势,提升对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利用自身陆路交通优势,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产业融合层面搭建跨地域产业联盟,整合两地企业、高校及金融机构资源,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借助大湾区的国际贸易网络,帮助江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探索建立两地融合发展试验区,联合打造未来产业集群,构建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重点领域科技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观察]

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张为付:

江苏作为具有较长海岸线的省份,湾区经济潜力巨大。南通湾区经济功能多元,经济形态也较为丰富,成为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涉海河领域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太湖湾和苏州湾经济是依托内湖内河形成的内河内湖湾区,具有更强的区域产业特征,形成了三次产业同时发展,河湖水面产业和陆路制造服务业良性互动的经济形态。特别是苏州湾区以现代金融、设计创意、科技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主,提升了城市生活与服务品质,成为吸引高素质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因素。

湾区经济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经济体系,但是湾区经济与整个区域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湾区经济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城市经济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后盾和基础。实现湾区与城市经济的一体化、功能的差异化、产业互动化是进一步发展湾区经济的方向。因为湾区资源具有稀缺性、独特性,要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规划开发上进行科学论证,将湾区打造成城市的亮点和标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晞 房雅雯 徐超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