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汇聚更多新质生产力 一号文件解锁农业的“无限可能”

今天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在春耕一线采访的总台记者发现,这个春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向农业领域汇聚。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我们来到这处发光的所在,它就是搭载着一系列传感器的轨道式采集平台。

从晚上7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6点结束,以前科学家需要白天干的事儿,已经被夜里忙碌的机器所替代。

有了新装备搭把手,繁育一个新品种的周期可以从10年缩短到4年,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加速度。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在南繁基地的这块棉田里,一群年轻人操作着机器人,给棉花植株拍视频。他们也被称为农田里的AI训练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这一重点与我们春耕期间深入一线采访的同事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不谋而合。当前,已经有众多的新生力量正跨界加入农业领域,他们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更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这是一个1800亩的无人农场,这里遍布着38个传感器,用平板电脑连接着后台。气象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每隔一个小时,它们就会回传一次数据。卫星遥感每隔5天就会更新一次数据。这些数据的终点,就是这家农场刚刚投入使用的AI模型。在AI模型中,数据整合、分析、决策,最终会自动生成一个个精准的田管处方。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在农事繁忙的春天里,我们看到了改造升级的现代化新农具,也看到了训练中的农业AI大脑,当然还有逐步完善中的农业科技协同攻关体制机制,这些新质生产力正推动着各类要素奔向田野、跨界融合,当然也推动着我们加速迈向农业强国。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梁丽娟 王凯博 陈博 张琪)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